tc
sc
en
傳媒報導
着唐裝包元宵 徐莉「活教」中華文化
發表於
2018-04-11
來源:
大公報

在許多人眼中,「之乎者也」看似無聊又難記,中文科晦澀難懂又難學?許多文憑試考生就在文言文遭遇滑鐵盧。創校剛半年的私立學校漢鼎書院,偏向虎山行,要求學生學習逾200篇古文,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弘揚中華文化。學校創辦者之一、校監徐莉表示,中文科不應該是單一的,課內要求學生學習中國語言文學,應用於辯論、戲劇表演等多個方面,課堂外則會舉辦多元的「文化活動」,穿着唐裝走秀,或者一起包餃子、包元宵。

寓學習於遊戲,穿上馬褂,鏗鏘有力朗誦「少年強則國強」;換上漢服,翩翩起舞演繹「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漢鼎書院的「中國文化之夜」,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跨年級合作,傳誦經典的同時,鞏固課堂所學。徐莉認為,學習中文可以很有趣,但要求教師善用教學方法。她説,學校要求學生學習逾200篇古文,中學階段必修中國歷史,每週兩節。

誦讀經典,若一知半解,豈非枯燥乏味,容易半途而廢?徐莉笑稱,如果學生死記硬背,或者「強制性要求」,效果未必好,「我們常常會以集體闖關的方式,與遊戲結合在一起,學生的興致很高,還會鼓勵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合作。」

文史哲不分家,現代中國社會,更需要儒家思想還是老莊思想?生命重來一次是福還是非福?舌戰群儒、腦洞大開,這是漢鼎書院的辯論課,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的分析方法,鍛鍊邏輯思維。除此之外,還有表演與戲劇、圖書館課程,徐莉説,「文史哲不分家,中文科不應該是單一的,學生將所學應用或者演繹出來,才能學以致用。」

學校重視中文,體現在方方面面,課堂之外,學校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硬筆書法比賽、圖書展等,還會在農曆春節、元宵節,組織全校師生包餃子、包元宵,雖然每個月的活動都不相同,卻都離不開「中國文化」的主題。徐莉表示,教育的維度是多層次的,學生必須走出課堂,體驗真實的生活場景。

體驗「行萬里路」,在剛剛結束的營地體驗週中(Project week),學校帶領全校學生去了北戴河,項目包羅萬象:與科技相關的有寫程式、製造電動車;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有草木染、茶道;與藝體相關的則有gaga球、射箭、繪製臉譜……徐莉解釋,由於學生年齡、年級不盡相同,體驗的項目也會不同。以茶道為例,低年級的學生就是欣賞茶具、飲茶,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聽茶藝師講解,如果非常有興趣,還可以和茶藝師「學兩招」。

至於未來,徐莉表示,會按照學生年齡,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低年級學生以大中華區為主,高年級的同學則可延伸到東南亞地區。

將辯論引入課程

十年前,徐莉在香港一間國際學校教中文時,一個中二學生問她,「老師,為什麼英國人不要我們了?」她深感詫異,原來人心回歸不能和日曆畫等號,此間學校應該正本清源,作用不可或缺。為了讓學生瞭解香港的歷史,徐莉與其他中文教師,將辯論引入中文科,提出「鴉片戰爭對香港的利弊」等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最後在課堂上一起討論。

出身醫學世家 重視育根基,出生于中醫世家的徐莉,自小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熟讀《黃帝內經》《周易》《道德經》等著作。而縱觀香港社會,「國教風波」、「佔中」等事件的出現,無疑反映出本港學生對於歷史發展認知模糊、對香港與內地的關係知之甚少。「上醫治未病,所謂教書育人,重在培養根基」,她決心由根基入手,創立漢鼎書院,「中文科是重中之重。」記者在校舍內,時常可以看到懸掛的孔夫子畫像,好像時刻提醒學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歡迎關注漢鼎書院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最新資訊
传媒报导
着唐裝包元宵 徐莉“活教”中华文化
发表于
2018-04-11
来源:
大公报

在许多人眼中,“之乎者也”看似无聊又难记,中文科晦涩难懂又难学?许多文凭试考生就在文言文遭遇滑铁卢。创校刚半年的私立学校汉鼎书院,偏向虎山行,要求学生学习逾200篇古文,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创办者之一、校监徐莉表示,中文科不应该是单一的,课内要求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应用于辩论、戏剧表演等多个方面,课堂外则会举办多元的“文化活动”,穿着唐装走秀,或者一起包饺子、包元宵。

寓学习于游戏,穿上马褂,铿锵有力朗诵“少年强则国强”;换上汉服,翩翩起舞演绎“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汉鼎书院的“中国文化之夜”,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跨年级合作,传诵经典的同时,巩固课堂所学。徐莉认为,学习中文可以很有趣,但要求教师善用教学方法。她说,学校要求学生学习逾200篇古文,中学阶段必修中国历史,每周两节。

诵读经典,若一知半解,岂非枯燥乏味,容易半途而废?徐莉笑称,如果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强制性要求”,效果未必好,“我们常常会以‘集体闯关’的方式,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兴致很高,还会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

文史哲不分家,现代中国社会,更需要儒家思想还是老庄思想?生命重来一次是福还是非福?舌战群儒、脑洞大开,这是汉鼎书院的辩论课,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分析方法,锻炼逻辑思维。除此之外,还有表演与戏剧、图书馆课程,徐莉说,“文史哲不分家,中文科不应该是单一的,学生将所学应用或者演绎出来,才能学以致用。”

学校重视中文,体现在方方面面,课堂之外,学校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如硬笔书法比赛、图书展等,还会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组织全校师生包饺子、包元宵,虽然每个月的活动都不相同,却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主题。徐莉表示,教育的维度是多层次的,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体验真实的生活场景。

体验“行万里路”,在刚刚结束的营地体验周中(Project week),学校带领全校学生去了北戴河,项目包罗万象:与科技相关的有写程式、制造电动车;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有草木染、茶道;与艺体相关的则有gaga球、射箭、绘制脸谱……徐莉解释,由于学生年龄、年级不尽相同,体验的项目也会不同。以茶道为例,低年级的学生就是欣赏茶具、饮茶,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听茶艺师讲解,如果非常有兴趣,还可以和茶艺师“学两招”。

至于未来,徐莉表示,会按照学生年龄,去不同的地方体验,低年级学生以大中华区为主,高年级的同学则可延伸到东南亚地区。

将辩论引入课程

十年前,徐莉在香港一间国际学校教中文时,一个中二学生问她,“老师,为什么英国人不要我们了?”她深感诧异,原来人心回归不能和日历画等号,此间学校应该正本清源,作用不可或缺。为了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历史,徐莉与其他中文教师,将辩论引入中文科,提出“鸦片战争对香港的利弊”等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最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出身医学世家 重视育根基,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徐莉,自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熟读《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等著作。而纵观香港社会,“国教风波”、“占中”等事件的出现,无疑反映出本港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认知模糊、对香港与内地的关系知之甚少。“上医治未病,所谓教书育人,重在培养根基”,她决心由根基入手,创立汉鼎书院,“中文科是重中之重。”记者在校舍内,时常可以看到悬挂的孔夫子画像,好像时刻提醒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欢迎关注汉鼎书院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最新资讯
Medida Report
着唐裝包元宵 徐莉「活教」中華文化
Published on
Apr 11, 2018
Source:
大公報

在許多人眼中,「之乎者也」看似無聊又難記,中文科晦澀難懂又難學?許多文憑試考生就在文言文遭遇滑鐵盧。創校剛半年的私立學校漢鼎書院,偏向虎山行,要求學生學習逾200篇古文,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弘揚中華文化。學校創辦者之一、校監徐莉表示,中文科不應該是單一的,課內要求學生學習中國語言文學,應用於辯論、戲劇表演等多個方面,課堂外則會舉辦多元的「文化活動」,穿着唐裝走秀,或者一起包餃子、包元宵。

寓學習於遊戲,穿上馬褂,鏗鏘有力朗誦「少年強則國強」;換上漢服,翩翩起舞演繹「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漢鼎書院的「中國文化之夜」,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跨年級合作,傳誦經典的同時,鞏固課堂所學。徐莉認為,學習中文可以很有趣,但要求教師善用教學方法。她説,學校要求學生學習逾200篇古文,中學階段必修中國歷史,每週兩節。

誦讀經典,若一知半解,豈非枯燥乏味,容易半途而廢?徐莉笑稱,如果學生死記硬背,或者「強制性要求」,效果未必好,「我們常常會以集體闖關的方式,與遊戲結合在一起,學生的興致很高,還會鼓勵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合作。」

文史哲不分家,現代中國社會,更需要儒家思想還是老莊思想?生命重來一次是福還是非福?舌戰群儒、腦洞大開,這是漢鼎書院的辯論課,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的分析方法,鍛鍊邏輯思維。除此之外,還有表演與戲劇、圖書館課程,徐莉説,「文史哲不分家,中文科不應該是單一的,學生將所學應用或者演繹出來,才能學以致用。」

學校重視中文,體現在方方面面,課堂之外,學校會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硬筆書法比賽、圖書展等,還會在農曆春節、元宵節,組織全校師生包餃子、包元宵,雖然每個月的活動都不相同,卻都離不開「中國文化」的主題。徐莉表示,教育的維度是多層次的,學生必須走出課堂,體驗真實的生活場景。

體驗「行萬里路」,在剛剛結束的營地體驗週中(Project week),學校帶領全校學生去了北戴河,項目包羅萬象:與科技相關的有寫程式、製造電動車;與中華文化相關的有草木染、茶道;與藝體相關的則有gaga球、射箭、繪製臉譜……徐莉解釋,由於學生年齡、年級不盡相同,體驗的項目也會不同。以茶道為例,低年級的學生就是欣賞茶具、飲茶,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聽茶藝師講解,如果非常有興趣,還可以和茶藝師「學兩招」。

至於未來,徐莉表示,會按照學生年齡,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低年級學生以大中華區為主,高年級的同學則可延伸到東南亞地區。

將辯論引入課程

十年前,徐莉在香港一間國際學校教中文時,一個中二學生問她,「老師,為什麼英國人不要我們了?」她深感詫異,原來人心回歸不能和日曆畫等號,此間學校應該正本清源,作用不可或缺。為了讓學生瞭解香港的歷史,徐莉與其他中文教師,將辯論引入中文科,提出「鴉片戰爭對香港的利弊」等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最後在課堂上一起討論。

出身醫學世家 重視育根基,出生于中醫世家的徐莉,自小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熟讀《黃帝內經》《周易》《道德經》等著作。而縱觀香港社會,「國教風波」、「佔中」等事件的出現,無疑反映出本港學生對於歷史發展認知模糊、對香港與內地的關係知之甚少。「上醫治未病,所謂教書育人,重在培養根基」,她決心由根基入手,創立漢鼎書院,「中文科是重中之重。」記者在校舍內,時常可以看到懸掛的孔夫子畫像,好像時刻提醒學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Sorry,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We've noticed you're currently using an old version of IE.
We really recommend you update you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