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
sc
en
最新文章
這位媽媽告訴你,為啥幫倆娃從「名校」轉學漢鼎!
發表於
2019-03-29

四個多月前,漢鼎書院的宣講會上迎來了這樣一個家庭——新加坡移居香港的媽媽,為正在本港一所國際學校讀小學的兄妹倆物色新學校。短短幾日後,這位雷厲風行的媽媽便放棄了在外人看來「一位難求」的名校,為孩子辦理的轉學漢鼎的手續。四個月後的今天,當這位媽媽談及當初轉學決定時,說越來越慶倖這個選擇。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她放棄了舊校而轉投漢鼎?孩子們在這四個月中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Q1、從新加坡移居香港後,為什麼沒有幫孩子選擇新加坡式的「精英教育」呢?


A:我們當時對香港的教育制度感到特別迷茫,又是大抽獎,又是扣門,又是直資,又是官立,這對於剛從新加坡移居香港的我們來說,實在太複雜了。惡補過各類升學「天書」後,我發現生性活潑好動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強調紀律、學習和考試壓力較大的傳統學校。於是,我們便把目光放在了國際學校上。



我自己就經歷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當時和先生的一致想法就是不強求孩子現在就得往「精英」這條固定模式的路上去——這種優勝劣汰式的分流教育方式,給孩子的壓力實在太大了。相反,我們希望在一個寬鬆的教育環境中,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和犯錯空間,同時讓他們自己去發掘自身的潛質。綜合考慮之下,我們便幫哥哥和妹妹報考了一所本港著名的國際學校。



這所學校辦學時間久,教學體系也很健全,在香港極富盛名。本想著兩個孩子可以安安心心在這所學校學有所得、渡過人生最重要的階段,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孩子並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尤其是他們行為規範上出現了偏差,這讓我疑惑重重。當心急如焚的我們和學校一溝通,才發現家校間的教育理念產生了矛盾。



Q2、孩子在行為規範上出現什麼偏差呢?


A:這所老牌的國際學校,英語是強勢語言,學校的做派也是和西方看齊,孩子們在這裡可以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一直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老師的引導和合理的規範在這所學校卻是被忽略甚至缺失的。



在哥哥三年級時,他參加同學生日派對,因為一些小事而和夥伴起了爭執。後來我問他為什麼沒有照顧好其他小朋友,孩子的回答讓我非常吃驚。他說:「這是我的權利,你不能剝奪。」我便引導他說,大孩子有責任照顧小孩子,你要知道權利與責任是並行的。而他卻反駁道「老師不是這麼教的,你得尊重我。」我這才意識到,學校倡導的個人意願的表達,甚至重要過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這樣的信息其實不夠全備。



孩子年紀小,還分不清是非黑白,這個年齡段需要老師的引導。經常聽孩子說在校園裡,高年級學生欺負低年級,老師對被欺負的孩子的回應是:「It’s OK. You can enjoy the rest of your play now.」(「沒關係,你可以去玩其他的了。」)這種處理方式,難道不會讓不懂分辨的孩子有樣學樣嗎?我也曾和老師溝通過這個問題,老師坦言學校有自己的理念:小朋友若做出好行為時受到肯定和嘉許,他們會更有動力選擇做好行為。雖然這個理念沒有錯,它卻沒有兼顧到怎麼幫助小朋友不受頑固的惡習影響以及減少不良影響的擴大。所以不管是理念和管理上,都讓我無法苟同,這也是我轉學漢鼎書院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初最擔心孩子年齡尚小、不辨是非、缺乏品德教育的問題,在漢鼎書院不僅向來受到學校重視,孩子們還能得到老師正確的引導與規範。在這裡,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為學生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班會、集會、與導師及社工交流時間,無一不在引導、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走上正確的人生之路。課間小休老師們隨時制止不當行為,更是防微杜漸。而校方口頭警告、留堂、家長面談等一系列有震懾效用的分級懲罰措施,也讓孩子們「知難而退」、辨清是非對錯。



一所學校你不能說它「好」與「壞」,而是要結合自身家庭的文化、孩子發展需要、校風等綜合評判。而對於我們這種家庭來說,首先便要考慮的是家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相合——我希望新學校能夠在寬鬆的國際化教育環境中,能在品德和學術上對孩子們多引導、多溝通。



Q3、那在學術上您又是如何考慮的呢?


A:當初我們從新加坡來香港時考慮過不能犧牲孩子學好中文的機會,避免成為「香蕉人」。儘管中文課程被納入課表,但是作為英文為強勢語言的這所學校,中文的學習還是非常簡單。老師對作業的要求是可做可不做,我們想在外給孩子報讀中文課補習班,也因為沒有詳盡的課程教案,輔導老師都無從下手。我們漸漸開始擔心,這樣繼續下去,孩子今後是否會難以與他人溝通、是否對自己華人的身份認同感到困惑?



不光是中文,數學、科學等基礎學科,甚至英語語法,都讓我感覺到學校在小學階段沒有幫孩子打穩基礎。一個班30多個學生,個個學習程度都不同。有的孩子已經可以計算簡單的乘法了,而有的孩子卻還在掰著手指計算十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在校學得如何,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教學態度了。而成績好的那群孩子,往往都是在外面瘋狂補習的。這只能說明,這所學校的基礎教育做得還不夠



Q4、日常教學方面呢?


A:IB課程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但是也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在這所IB學校中,一個班30個學生被分在了5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而一至三年級除了班級老師外,每班還配備一位助教;四至六年級則一個年級共用一位助教。



當時就讀於三年級的哥哥因為學習新知識很快,經常被分在「獨立學習小組」。當他想要再進一步探究知識時,老師對他說:「你可以獨立研習這些深層次的內容,老師還要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得到我們的認同:老師無法顧及到每個學生,學習IB課程完全靠著孩子們「自覺」摸索。對真正想學習的孩子來說,這種自由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還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而偏文科和藝術創意學科的妹妹則對學習數學興味索然。越往高年級升讀,妹妹的數學就顯得越退步。我並不知道妹妹的程度是否正確反應她的能力。眼見著妹妹、哥哥對數學越來越膽怯,我們也只能因應著補課的熱潮,在外給孩子找補習導師。然而補課的收效甚微,補習導師甚至還問我們「為什麼孩子的數學會落後這麼多」,他的這番話也讓我們產生了深深的疑惑——是不是孩子就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學不好數學?



Q5、來到漢鼎後,孩子還懼怕之前的那些科目嗎?


A:來到漢鼎後,我們才發現之前學業上的問題並不單單出在孩子身上。孩子們在漢鼎探尋到了學習的樂趣。國際課程,尤其是IB課程,非常看重學生探究的能力和老師的引導。而孩子以往在校的八個小時,一直在玩、在動,享受充分的自由,他們很難沉下心去學習,也不覺得在書本裡尋找知識是件有趣的事。在那裡,老師教的更多是解決問題的技巧。而漢鼎的重心則更偏向向學生展示知識背後的意義和如何使用這些知識



曾對孩子「沒有一顆學數學頭腦」而歎息連連的我們,就見證了孩子的數學在漢鼎發生了令人欣喜「劇變」。小班教學、老師定制化的輔導方案、學術上的穩紮穩打,讓孩子們重新找到了學習的意義,也讓家長感受到了學校對於教育的堅持和誠意。尤其是孩子之前懼怕的數學課,現在在漢鼎老師的帶領下也慢慢探尋到了樂趣,不僅能沉下心來探究知識,他還特別有滿足感,常常和我們分享最近剛學的數學內容。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你可以很明顯感覺到,他的數學思維慢慢出來了。而遇到不懂的數學功課,他也一改往日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主動讓我為他解惑。



Q6、當初遇到剛剛談到的這些問題時,您沒有和那所學校的老師深入溝通嗎?


A:當然有!作為家長,我曾經很多次想和那間學校的老師溝通,但是不得不說,老師實在太難見了!那所學校一年三次家長會,家長得和老師電郵排隊約時間,而且每位家長只有15分鐘的面談時間。當我準備得非常充足,把孩子最近出現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想和老師一探究竟時,卻非常失望地發現,老師對如何為孩子「補缺補差」無法給予意見,甚至並不是很了解孩子的學術情況。直到孩子三年級的一次家長會,老師才和我說發現了孩子有哪些不足,可是我天天去學校接送孩子,每天都會和老師見面,為什麼到現在才和我說呢?



而這些家校溝通不足的問題,在漢鼎卻迎刃而解。從微信群家長間隨時隨地的溝通、家長和老師及校長的約談互動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學校在學術上的踏實和辦學的誠意。



Q7、那孩子們喜歡漢鼎書院嗎?


A:他倆知道我今天要來學校接受訪問,都是興奮得不行。妹妹提醒我一定要給漢鼎書院一個大大的。哥哥說漢鼎的同學友善很多,而且重要的是,這裡的老師很懂他




最新文章
这位妈妈告诉你,为啥帮俩娃从“名校”转学汉鼎!
发表于
2019-03-29

四个多月前,汉鼎书院的宣讲会上迎来了这样一个家庭——新加坡移居香港的妈妈,为正在本港一所国际学校读小学的兄妹俩物色新学校。短短几日后,这位雷厉风行的妈妈便放弃了在外人看来“一位难求”的名校,为孩子办理的转学汉鼎的手续。四个月后的今天,当这位妈妈谈及当初转学决定时,说越来越庆幸这个选择。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她放弃了旧校而转投汉鼎?孩子们在这四个月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Q1、从新加坡移居香港后,为什么没有帮孩子选择新加坡式的“精英教育”呢?


A:我们当时对香港的教育制度感到特别迷茫,又是大抽奖,又是扣门,又是直资,又是官立,这对于刚从新加坡移居香港的我们来说,实在太复杂了。恶补过各类升学“天书”后,我发现生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太适合这种强调纪律、学习和考试压力较大的传统学校。于是,我们便把目光放在了国际学校上。



我自己就经历过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当时和先生的一致想法就是不强求孩子现在就得往“精英”这条固定模式的路上去——这种优胜劣汰式的分流教育方式,给孩子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相反,我们希望在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中,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犯错空间,同时让他们自己去发掘自身的潜质。综合考虑之下,我们便帮哥哥和妹妹报考了一所本港著名的国际学校。



这所学校办学时间久,教学体系也很健全,在香港极富盛名。本想着两个孩子可以安安心心在这所学校学有所得、渡过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尤其是他们行为规范上出现了偏差,这让我疑惑重重。当心急如焚的我们和学校一沟通,才发现家校间的教育理念产生了矛盾。



Q2、孩子在行为规范上出现什么偏差呢?


A:这所老牌的国际学校,英语是强势语言,学校的做派也是和西方看齐,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一直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老师的引导和合理的规范在这所学校却是被忽略甚至缺失的。



在哥哥三年级时,他参加同学生日派对,因为一些小事而和伙伴起了争执。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没有照顾好其他小朋友,孩子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他说:“这是我的权利,你不能剥夺。”我便引导他说,大孩子有责任照顾小孩子,你要知道权利与责任是并行的。而他却反驳道“老师不是这么教的,你得尊重我。”我这才意识到,学校倡导的个人意愿的表达,甚至重要过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信息其实不够全备。



孩子年纪小,还分不清是非黑白,这个年龄段需要老师的引导。经常听孩子说在校园里,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老师对被欺负的孩子的回应是:“It’s OK. You can enjoy the rest of your play now.”(“没关系,你可以去玩其他的了。”)这种处理方式,难道不会让不懂分辨的孩子有样学样吗?我也曾和老师沟通过这个问题,老师坦言学校有自己的理念:小朋友若做出好行为时受到肯定和嘉许,他们会更有动力选择做好行为。虽然这个理念没有错,它却没有兼顾到怎么帮助小朋友不受顽固的恶习影响以及减少不良影响的扩大。所以不管是理念和管理上,都让我无法苟同,这也是我转学汉鼎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初最担心孩子年龄尚小、不辨是非、缺乏品德教育的问题,在汉鼎书院不仅向来受到学校重视,孩子们还能得到老师正确的引导与规范。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为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班会、集会、与导师及社工交流时间,无一不在引导、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课间小休老师们随时制止不当行为,更是防微杜渐。而校方口头警告、留堂、家长面谈等一系列有震慑效用的分级惩罚措施,也让孩子们“知难而退”、辨清是非对错。



一所学校你不能说它“好”与“坏”,而是要结合自身家庭的文化、孩子发展需要、校风等综合评判。而对于我们这种家庭来说,首先便要考虑的是家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相合——我希望新学校能够在宽松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中,能在品德和学术上对孩子们多引导、多沟通。



Q3、那在学术上您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A:当初我们从新加坡来香港时考虑过不能牺牲孩子学好中文的机会,避免成为“香蕉人”。尽管中文课程被纳入课表,但是作为英文为强势语言的这所学校,中文的学习还是非常简单。老师对作业的要求是可做可不做,我们想在外给孩子报读中文课补习班,也因为没有详尽的课程教案,辅导老师都无从下手。我们渐渐开始担心,这样继续下去,孩子今后是否会难以与他人沟通、是否对自己华人的身份认同感到困惑?



不光是中文,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甚至英语语法,都让我感觉到学校在小学阶段没有帮孩子打稳基础。一个班30多个学生,个个学习程度都不同。有的孩子已经可以计算简单的乘法了,而有的孩子却还在掰着手指计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孩子在校学得如何,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态度了。而成绩好的那群孩子,往往都是在外面疯狂补习的。这只能说明,这所学校的基础教育做得还不够



Q4、日常教学方面呢?


A:IB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也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这所IB学校中,一个班30个学生被分在了5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而一至三年级除了班级老师外,每班还配备一位助教;四至六年级则一个年级共用一位助教。



当时就读于三年级的哥哥因为学习新知识很快,经常被分在“独立学习小组”。当他想要再进一步探究知识时,老师对他说:“你可以独立研习这些深层次的内容,老师还要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得到我们的认同:老师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学习IB课程完全靠着孩子们“自觉”摸索。对真正想学习的孩子来说,这种自由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还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偏文科和艺术创意学科的妹妹则对学习数学兴味索然。越往高年级升读,妹妹的数学就显得越退步。我并不知道妹妹的程度是否正确反应她的能力。眼见着妹妹、哥哥对数学越来越胆怯,我们也只能因应着补课的热潮,在外给孩子找补习导师。然而补课的收效甚微,补习导师甚至还问我们“为什么孩子的数学会落后这么多”,他的这番话也让我们产生了深深的疑惑——是不是孩子就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学不好数学?



Q5、来到汉鼎后,孩子还惧怕之前的那些科目吗?


A:来到汉鼎后,我们才发现之前学业上的问题并不单单出在孩子身上。孩子们在汉鼎探寻到了学习的乐趣。国际课程,尤其是IB课程,非常看重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老师的引导。而孩子以往在校的八个小时,一直在玩、在动,享受充分的自由,他们很难沉下心去学习,也不觉得在书本里寻找知识是件有趣的事。在那里,老师教的更多是解决问题的技巧。而汉鼎的重心则更偏向向学生展示知识背后的意义和如何使用这些知识



曾对孩子“没有一颗学数学头脑”而叹息连连的我们,就见证了孩子的数学在汉鼎发生了令人欣喜“剧变”。小班教学、老师定制化的辅导方案、学术上的稳扎稳打,让孩子们重新找到了学习的意义,也让家长感受到了学校对于教育的坚持和诚意。尤其是孩子之前惧怕的数学课,现在在汉鼎老师的带领下也慢慢探寻到了乐趣,不仅能沉下心来探究知识,他还特别有满足感,常常和我们分享最近刚学的数学内容。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你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他的数学思维慢慢出来了。而遇到不懂的数学功课,他也一改往日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主动让我为他解惑。



Q6、当初遇到刚刚谈到的这些问题时,您没有和那所学校的老师深入沟通吗?


A:当然有!作为家长,我曾经很多次想和那间学校的老师沟通,但是不得不说,老师实在太难见了!那所学校一年三次家长会,家长得和老师电邮排队约时间,而且每位家长只有15分钟的面谈时间。当我准备得非常充足,把孩子最近出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想和老师一探究竟时,却非常失望地发现,老师对如何为孩子“补缺补差”无法给予意见,甚至并不是很了解孩子的学术情况。直到孩子三年级的一次家长会,老师才和我说发现了孩子有哪些不足,可是我天天去学校接送孩子,每天都会和老师见面,为什么到现在才和我说呢?



而这些家校沟通不足的问题,在汉鼎却迎刃而解。从微信群家长间随时随地的沟通、家长和老师及校长的约谈互动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学校在学术上的踏实和办学的诚意。



Q7、那孩子们喜欢汉鼎书院吗?


A:他俩知道我今天要来学校接受访问,都是兴奋得不行。妹妹提醒我一定要给汉鼎书院一个大大的。哥哥说汉鼎的同学友善很多,而且重要的是,这里的老师很懂他



Latest Articles
這位媽媽告訴你,為啥幫倆娃從「名校」轉學漢鼎!
Published on
Mar 29, 2019
Chinese version only

四個多月前,漢鼎書院的宣講會上迎來了這樣一個家庭——新加坡移居香港的媽媽,為正在本港一所國際學校讀小學的兄妹倆物色新學校。短短幾日後,這位雷厲風行的媽媽便放棄了在外人看來「一位難求」的名校,為孩子辦理的轉學漢鼎的手續。四個月後的今天,當這位媽媽談及當初轉學決定時,說越來越慶倖這個選擇。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她放棄了舊校而轉投漢鼎?孩子們在這四個月中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Q1、從新加坡移居香港後,為什麼沒有幫孩子選擇新加坡式的「精英教育」呢?


A:我們當時對香港的教育制度感到特別迷茫,又是大抽獎,又是扣門,又是直資,又是官立,這對於剛從新加坡移居香港的我們來說,實在太複雜了。惡補過各類升學「天書」後,我發現生性活潑好動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強調紀律、學習和考試壓力較大的傳統學校。於是,我們便把目光放在了國際學校上。



我自己就經歷過新加坡的「精英教育」,當時和先生的一致想法就是不強求孩子現在就得往「精英」這條固定模式的路上去——這種優勝劣汰式的分流教育方式,給孩子的壓力實在太大了。相反,我們希望在一個寬鬆的教育環境中,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和犯錯空間,同時讓他們自己去發掘自身的潛質。綜合考慮之下,我們便幫哥哥和妹妹報考了一所本港著名的國際學校。



這所學校辦學時間久,教學體系也很健全,在香港極富盛名。本想著兩個孩子可以安安心心在這所學校學有所得、渡過人生最重要的階段,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孩子並不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尤其是他們行為規範上出現了偏差,這讓我疑惑重重。當心急如焚的我們和學校一溝通,才發現家校間的教育理念產生了矛盾。



Q2、孩子在行為規範上出現什麼偏差呢?


A:這所老牌的國際學校,英語是強勢語言,學校的做派也是和西方看齊,孩子們在這裡可以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一直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老師的引導和合理的規範在這所學校卻是被忽略甚至缺失的。



在哥哥三年級時,他參加同學生日派對,因為一些小事而和夥伴起了爭執。後來我問他為什麼沒有照顧好其他小朋友,孩子的回答讓我非常吃驚。他說:「這是我的權利,你不能剝奪。」我便引導他說,大孩子有責任照顧小孩子,你要知道權利與責任是並行的。而他卻反駁道「老師不是這麼教的,你得尊重我。」我這才意識到,學校倡導的個人意願的表達,甚至重要過對孩子價值觀的培養。這樣的信息其實不夠全備。



孩子年紀小,還分不清是非黑白,這個年齡段需要老師的引導。經常聽孩子說在校園裡,高年級學生欺負低年級,老師對被欺負的孩子的回應是:「It’s OK. You can enjoy the rest of your play now.」(「沒關係,你可以去玩其他的了。」)這種處理方式,難道不會讓不懂分辨的孩子有樣學樣嗎?我也曾和老師溝通過這個問題,老師坦言學校有自己的理念:小朋友若做出好行為時受到肯定和嘉許,他們會更有動力選擇做好行為。雖然這個理念沒有錯,它卻沒有兼顧到怎麼幫助小朋友不受頑固的惡習影響以及減少不良影響的擴大。所以不管是理念和管理上,都讓我無法苟同,這也是我轉學漢鼎書院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初最擔心孩子年齡尚小、不辨是非、缺乏品德教育的問題,在漢鼎書院不僅向來受到學校重視,孩子們還能得到老師正確的引導與規範。在這裡,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為學生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班會、集會、與導師及社工交流時間,無一不在引導、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走上正確的人生之路。課間小休老師們隨時制止不當行為,更是防微杜漸。而校方口頭警告、留堂、家長面談等一系列有震懾效用的分級懲罰措施,也讓孩子們「知難而退」、辨清是非對錯。



一所學校你不能說它「好」與「壞」,而是要結合自身家庭的文化、孩子發展需要、校風等綜合評判。而對於我們這種家庭來說,首先便要考慮的是家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相合——我希望新學校能夠在寬鬆的國際化教育環境中,能在品德和學術上對孩子們多引導、多溝通。



Q3、那在學術上您又是如何考慮的呢?


A:當初我們從新加坡來香港時考慮過不能犧牲孩子學好中文的機會,避免成為「香蕉人」。儘管中文課程被納入課表,但是作為英文為強勢語言的這所學校,中文的學習還是非常簡單。老師對作業的要求是可做可不做,我們想在外給孩子報讀中文課補習班,也因為沒有詳盡的課程教案,輔導老師都無從下手。我們漸漸開始擔心,這樣繼續下去,孩子今後是否會難以與他人溝通、是否對自己華人的身份認同感到困惑?



不光是中文,數學、科學等基礎學科,甚至英語語法,都讓我感覺到學校在小學階段沒有幫孩子打穩基礎。一個班30多個學生,個個學習程度都不同。有的孩子已經可以計算簡單的乘法了,而有的孩子卻還在掰著手指計算十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在校學得如何,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的教學態度了。而成績好的那群孩子,往往都是在外面瘋狂補習的。這只能說明,這所學校的基礎教育做得還不夠



Q4、日常教學方面呢?


A:IB課程的設計是以學生為中心,但是也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在這所IB學校中,一個班30個學生被分在了5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而一至三年級除了班級老師外,每班還配備一位助教;四至六年級則一個年級共用一位助教。



當時就讀於三年級的哥哥因為學習新知識很快,經常被分在「獨立學習小組」。當他想要再進一步探究知識時,老師對他說:「你可以獨立研習這些深層次的內容,老師還要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很難得到我們的認同:老師無法顧及到每個學生,學習IB課程完全靠著孩子們「自覺」摸索。對真正想學習的孩子來說,這種自由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還會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而偏文科和藝術創意學科的妹妹則對學習數學興味索然。越往高年級升讀,妹妹的數學就顯得越退步。我並不知道妹妹的程度是否正確反應她的能力。眼見著妹妹、哥哥對數學越來越膽怯,我們也只能因應著補課的熱潮,在外給孩子找補習導師。然而補課的收效甚微,補習導師甚至還問我們「為什麼孩子的數學會落後這麼多」,他的這番話也讓我們產生了深深的疑惑——是不是孩子就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學不好數學?



Q5、來到漢鼎後,孩子還懼怕之前的那些科目嗎?


A:來到漢鼎後,我們才發現之前學業上的問題並不單單出在孩子身上。孩子們在漢鼎探尋到了學習的樂趣。國際課程,尤其是IB課程,非常看重學生探究的能力和老師的引導。而孩子以往在校的八個小時,一直在玩、在動,享受充分的自由,他們很難沉下心去學習,也不覺得在書本裡尋找知識是件有趣的事。在那裡,老師教的更多是解決問題的技巧。而漢鼎的重心則更偏向向學生展示知識背後的意義和如何使用這些知識



曾對孩子「沒有一顆學數學頭腦」而歎息連連的我們,就見證了孩子的數學在漢鼎發生了令人欣喜「劇變」。小班教學、老師定制化的輔導方案、學術上的穩紮穩打,讓孩子們重新找到了學習的意義,也讓家長感受到了學校對於教育的堅持和誠意。尤其是孩子之前懼怕的數學課,現在在漢鼎老師的帶領下也慢慢探尋到了樂趣,不僅能沉下心來探究知識,他還特別有滿足感,常常和我們分享最近剛學的數學內容。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你可以很明顯感覺到,他的數學思維慢慢出來了。而遇到不懂的數學功課,他也一改往日囫圇吞棗、不求甚解,主動讓我為他解惑。



Q6、當初遇到剛剛談到的這些問題時,您沒有和那所學校的老師深入溝通嗎?


A:當然有!作為家長,我曾經很多次想和那間學校的老師溝通,但是不得不說,老師實在太難見了!那所學校一年三次家長會,家長得和老師電郵排隊約時間,而且每位家長只有15分鐘的面談時間。當我準備得非常充足,把孩子最近出現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想和老師一探究竟時,卻非常失望地發現,老師對如何為孩子「補缺補差」無法給予意見,甚至並不是很了解孩子的學術情況。直到孩子三年級的一次家長會,老師才和我說發現了孩子有哪些不足,可是我天天去學校接送孩子,每天都會和老師見面,為什麼到現在才和我說呢?



而這些家校溝通不足的問題,在漢鼎卻迎刃而解。從微信群家長間隨時隨地的溝通、家長和老師及校長的約談互動中,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學校在學術上的踏實和辦學的誠意。



Q7、那孩子們喜歡漢鼎書院嗎?


A:他倆知道我今天要來學校接受訪問,都是興奮得不行。妹妹提醒我一定要給漢鼎書院一個大大的。哥哥說漢鼎的同學友善很多,而且重要的是,這裡的老師很懂他




Sorry,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We've noticed you're currently using an old version of IE.
We really recommend you update you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