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
sc
en
最新文章
這位老師告訴你:在香港,中國歷史應該怎麼教
發表於
2019-10-11

在近幾個月的香港,一提及教育問題,最先跳入腦海的恐怕就屬「通識教育」了吧?香港通識教育開展已10年,本意是要讓學生「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培養正面價值觀」,通過「擴闊知識基礎與看事物的角度」,培養「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然而,從過去幾個月激進青年的表現看,讓人不得不反思,以自由而博雅為本意的通識教育,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通識教育」,究竟是何方神聖?承擔起國民教育大任的它究竟是如何規劃的呢?被納入通識教育當中、關乎孩子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中國歷史課又是如何怎麼教授學生的呢?



在香港,不論是在本地傳統學校還是國際課程學校,歷史課似乎一直以副科的形式存在。國際課程學校的歷史課主要以西方歷史為主。而本地小學教育中,中國歷史通常以「常識科」的形式出現。「常識科」內容極為廣泛,不僅涵蓋了簡單的中國歷史,還包括簡化的地理、生物、化學、物理、性教育、理財、情緒管理、道德教育等。而當中涉及中國歷史的部分,教授內容非常簡略,因此小學生對國家的歷史文化、當代面貌都只有非常模糊的認識。到了初中階段,香港教育局雖然對中國歷史課有教學指引,但是彈性非常大,每間學校可以自行選取教材,對中史的教授範圍、教授時長也參差不齊。而在高中階段,搖身一變成為選修課的中國歷史,由於背誦內容多、拿高分難度大,所以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自然很少有人選擇。



曾有一份調查問卷向來自80所香港中學的300位學生提問「新中國成立於哪一年」,結果只有27%的人能準確答出「1949」。而在向深圳中學生發放的問卷中,同樣的問題,能正確回答的比例要高得多。問卷裡,一共列出了五道基礎性的中國歷史題,內容包括古代和近現代,香港中學生平均只能答對1.43題,而深圳則能答對2.66題。深圳和香港,同屬經濟發達地區,但是中學生的歷史知識的儲備存在較大的差異。



與香港教育「背道而馳」的是,幾乎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對歷史教育高度重視。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在1993年簽發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歷史學科的核心課程地位。1996年,出臺了歷史課程國家標準,規定歷史教學原則上要以文明史觀講解歷史,突出了科技、移民、冷戰的內容,同時突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性。不難看出,這份規劃就是牢牢圍繞美國的民族認同和現實需要而制定的。而在美國高中,美國歷史同屬必修課程。



漢鼎:重視中史培養民族身份認同


在社會局勢暫且不穩定的香港,有這樣一所學校,不僅把民族文化身份認同作為學校的建校基石,還異常重視孩子們對中國歷史課的學習。漢鼎書院教授歷史的張老師介紹道:「學校為七至九年級學生而設的歷史課以中國歷史為主,一周兩節,內容涵蓋了從夏商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的內容。」而之所以選擇這一段的歷史來教授,張老師解釋說,哪怕是在國際課程學校,孩子都應該瞭解自己的母國歷史與文化。「哪怕是留學國外、放眼國際,前提依然是要有一個文化的根本。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不瞭解,何談民族意識?何來自我定位?何有『以古鑒今』、『古為今用』之說?」



然而,令很多家長不解的是,平時多讀讀歷史類書籍就能積累史料,為何還要專門開設課程去學?甚至在在不少家長認知中,冷門的歷史專業,為何在國外「搖身一變」成為「神科」,申請分數要求相當高不說,還能吸引那麼多人擠破頭爭相入讀?張老師解釋道:「很多投身政商界的人士都是歷史系畢業。歷史其實可以幫助人訓練邏輯分析和思維能力,有『戰略頭腦』的人習慣於思考跨度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的歷史事件,審時度勢而不拘泥於短期利益,慢慢他們便善於從長遠的角度來分析和指導自己的當前行為。同時,大量的史實也有指引和警戒的作用。」



那麼,瞭解大量的史實就是死記硬背嗎?誠然,在不少人眼中,歷史就是記住關鍵的時間點和事件,至今香港不少學校在教授歷史時也還是採取這種方式——老師在講臺上說說說,孩子在台下抄抄抄,而考試成績如何,完全取決於你在課堂上能記得下多少筆記。「歷史課教授的內容範圍廣、課時又少,所以大部分老師只能不停講,學生也只能快速抄筆記,上課幾乎沒有供學生發問的時間。」張老師的這番話,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15年1月做過的一份問卷調查中,得到了證實。這份關於「初中中國歷史科的現狀」問卷調查,採訪了156間香港學校。結果顯示,香港9成的學校均有獨立開設歷史課程,其中一半學校的歷史課為每週71分鐘,而另外一半學校的歷史課時間為每週98分鐘。然而,96%的初中歷史老師表示,這麼點課程時間,根本教不完所有課綱中列出的課題,因此,48%的歷史老師表示有一些課題會被略過,而另外48%的老師說某些課題會乾脆不教。



「雖然香港不少學校選取的歷史課本對整個中國史階段都進行了覆蓋,但很明顯,不少老師或因課時壓力而更注重歷史中的政治部分,對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部分大大忽略,上課幾乎一言帶過。」



與時俱進活教歷史


有別於其他學校的歷史課,漢鼎書院的歷史課可是常和「有趣」、「身臨其境」劃上等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好玩兒」、「我誤入了《百家講壇》的現場了嗎」、「每次上張老師的歷史課,都讓我精神一振」。孩子們的點讚,也讓我們異常好奇,枯燥的歷史內容究竟是如何在這位歷史課老師口中「重獲新生」呢?



在張老師看來,歷史教育的潮流已不再只是「背誦」,除了能夠運用史料進行分析應用外,還講求讓孩子們理解當代世界的形成、人類文明的發展。然而,只是講解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過程、影響,對學生來說是件非常枯燥無味的事情。「在教授歷史時得結合當下時代的語境、貼近生活,運用情景教學,才能激起孩子們的感性體驗,加深他們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識記。」張老師說。他以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為例,「學生們很難理解為何藩鎮的將領既能擁兵自重,又沒徹底脫離朝廷的控制,他們也無法想像藩鎮們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是如何分工運作、支撐朝廷的,所以我當時就將藩鎮割據類比成打LOL等電腦遊戲,每個人物角色都有不同分工,有的負責攻擊和輸出,有的負責後方輔助,他們互相配合打怪升級。」這樣的類比一出,孩子們恍然大悟,緊接著便是一輪熱烈的討論。「我希望能用類似這樣通俗的生活化的例子或是俚語,引起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思考,讓孩子們更有動力去自主學習。」張老師說。




雖說學歷史離不了多讀、多背,但是張老師同樣有妙招。「我會讓孩子將自己代入歷史人物中,讓他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他是這位歷史人物,會採取哪些措施,這樣他便能建立同理心,更易理解這些政策,而且記得還牢固。」



在七年級的這節歷史課上,一位孩子舉手打斷了正在講課的張老師,並就他正在講述的「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的內容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是要鑄成銅人,而不是錢幣,甚至是鍋碗瓢盆?」這位學生的問題瞬間引起了其他同學的熱烈討論,張老師隨即為孩子們釋疑,並就他的問題又進行了適當的內容延伸。「在課堂上,我鼓勵孩子們隨時發問,這能幫助我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便於我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程。」張老師說道。



別看張老師的歷史課如此「輕鬆」,但也是有考核的呀!每隔兩三節課就有一場小測,張老師會採取口頭問答的形式,檢測孩子們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測似乎很受孩子歡迎——哪怕是令孩子「聞風喪膽」的小測驗,張老師都會用幸運轉盤或是其他小遊戲的形式進行,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而談到一年兩次的歷史考試,張老師則說第一次考試以歷史內容的識記與理解為主,而第二次考試則注重對知識的整合及運用。張老師曾結合近期社會熱點問題——豬瘟引發豬肉漲價,在考卷中問孩子,「豬瘟發生在唐、宋、元哪個朝代的影響會最大?」「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孩子們能結合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張老師說,「平時孩子不可能去背誦元朝蒙古人消耗牛羊肉更多、宋朝經濟相對繁榮,或是唐朝對外交流多,這需要孩子平時注重課堂積累,除了對知識橫向識記外,還能縱向思考分析。」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獨」猖獗 香港要補補歷史課了
觀察者網,香港歷史這麼教,能不出立法會那種鬧劇嗎?

最新文章
这位老师告诉你:在香港,中国历史应该怎么教
发表于
2019-10-11

在近几个月的香港,一提及教育问题,最先跳入脑海的恐怕就属“通识教育”了吧?香港通识教育开展已10年,本意是要让学生“加深对社会、国家、世界和环境的触觉,培养正面价值观”,通过“扩阔知识基础与看事物的角度”,培养“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然而,从过去几个月激进青年的表现看,让人不得不反思,以自由而博雅为本意的通识教育,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通识教育”,究竟是何方神圣?承担起国民教育大任的它究竟是如何规划的呢?被纳入通识教育当中、关乎孩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中国历史课又是如何怎么教授学生的呢?



在香港,不论是在本地传统学校还是国际课程学校,历史课似乎一直以副科的形式存在。国际课程学校的历史课主要以西方历史为主。而本地小学教育中,中国历史通常以“常识科”的形式出现。“常识科”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涵盖了简单的中国历史,还包括简化的地理、生物、化学、物理、性教育、理财、情绪管理、道德教育等。而当中涉及中国历史的部分,教授内容非常简略,因此小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当代面貌都只有非常模糊的认识。到了初中阶段,香港教育局虽然对中国历史课有教学指引,但是弹性非常大,每间学校可以自行选取教材,对中史的教授范围、教授时长也参差不齐。而在高中阶段,摇身一变成为选修课的中国历史,由于背诵内容多、拿高分难度大,所以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自然很少有人选择。



曾有一份调查问卷向来自80所香港中学的300位学生提问“新中国成立于哪一年”,结果只有27%的人能准确答出“1949”。而在向深圳中学生发放的问卷中,同样的问题,能正确回答的比例要高得多。问卷里,一共列出了五道基础性的中国历史题,内容包括古代和近现代,香港中学生平均只能答对1.43题,而深圳则能答对2.66题。深圳和香港,同属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中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存在较大的差异。



与香港教育“背道而驰”的是,几乎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对历史教育高度重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1993年签发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历史学科的核心课程地位。1996年,出台了历史课程国家标准,规定历史教学原则上要以文明史观讲解历史,突出了科技、移民、冷战的内容,同时突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性。不难看出,这份规划就是牢牢围绕美国的民族认同和现实需要而制定的。而在美国高中,美国历史同属必修课程。



汉鼎:重视中史培养民族身份认同


在社会局势暂且不稳定的香港,有这样一所学校,不仅把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作为学校的建校基石,还异常重视孩子们对中国历史课的学习。汉鼎书院教授历史的张老师介绍道:“学校为七至九年级学生而设的历史课以中国历史为主,一周两节,内容涵盖了从夏商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的内容。”而之所以选择这一段的历史来教授,张老师解释说,哪怕是在国际课程学校,孩子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母国历史与文化。“哪怕是留学国外、放眼国际,前提依然是要有一个文化的根本。如果连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了解,何谈民族意识?何来自我定位?何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之说?”



然而,令很多家长不解的是,平时多读读历史类书籍就能积累史料,为何还要专门开设课程去学?甚至在在不少家长认知中,冷门的历史专业,为何在国外“摇身一变”成为“神科”,申请分数要求相当高不说,还能吸引那么多人挤破头争相入读?张老师解释道:“很多投身政商界的人士都是历史系毕业。历史其实可以帮助人训练逻辑分析和思维能力,有『战略头脑』的人习惯于思考跨度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事件,审时度势而不拘泥于短期利益,慢慢他们便善于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和指导自己的当前行为。同时,大量的史实也有指引和警戒的作用。”



那么,了解大量的史实就是死记硬背吗?诚然,在不少人眼中,历史就是记住关键的时间点和事件,至今香港不少学校在教授历史时也还是采取这种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说说说,孩子在台下抄抄抄,而考试成绩如何,完全取决于你在课堂上能记得下多少笔记。“历史课教授的内容范围广、课时又少,所以大部分老师只能不停讲,学生也只能快速抄笔记,上课几乎没有供学生发问的时间。”张老师的这番话,在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2015年1月做过的一份问卷调查中,得到了证实。这份关于“初中中国历史科的现状”问卷调查,采访了156间香港学校。结果显示,香港9成的学校均有独立开设历史课程,其中一半学校的历史课为每周71分钟,而另外一半学校的历史课时间为每周98分钟。然而,96%的初中历史老师表示,这么点课程时间,根本教不完所有课纲中列出的课题,因此,48%的历史老师表示有一些课题会被略过,而另外48%的老师说某些课题会干脆不教。



“虽然香港不少学校选取的历史课本对整个中国史阶段都进行了覆盖,但很明显,不少老师或因课时压力而更注重历史中的政治部分,对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部分大大忽略,上课几乎一言带过。”



与时俱进活教历史


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历史课,汉鼎书院的历史课可是常和“有趣”、“身临其境”划上等号。“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好玩儿”、“我误入了《百家讲坛》的现场了吗”、“每次上张老师的历史课,都让我精神一振”。孩子们的点赞,也让我们异常好奇,枯燥的历史内容究竟是如何在这位历史课老师口中“重获新生”呢?



在张老师看来,历史教育的潮流已不再只是“背诵”,除了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应用外,还讲求让孩子们理解当代世界的形成、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只是讲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过程、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在教授历史时得结合当下时代的语境、贴近生活,运用情景教学,才能激起孩子们的感性体验,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识记。”张老师说。他以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为例,“学生们很难理解为何藩镇的将领既能拥兵自重,又没彻底脱离朝廷的控制,他们也无法想象藩镇们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是如何分工运作、支撑朝廷的,所以我当时就将藩镇割据类比成打LOL等电脑游戏,每个人物角色都有不同分工,有的负责攻击和输出,有的负责后方辅助,他们互相配合打怪升级。”这样的类比一出,孩子们恍然大悟,紧接着便是一轮热烈的讨论。“我希望能用类似这样通俗的生活化的例子或是俚语,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让孩子们更有动力去自主学习。”张老师说。



虽说学历史离不了多读、多背,但是张老师同样有妙招。“我会让孩子将自己代入历史人物中,让他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他是这位历史人物,会采取哪些措施,这样他便能建立同理心,更易理解这些政策,而且记得还牢固。”



在七年级的这节历史课上,一位孩子举手打断了正在讲课的张老师,并就他正在讲述的“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是要铸成铜人,而不是钱币,甚至是锅碗瓢盆?”这位学生的问题瞬间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热烈讨论,张老师随即为孩子们释疑,并就他的问题又进行了适当的内容延伸。“在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们随时发问,这能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便于我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张老师说道。



别看张老师的历史课如此“轻松”,但也是有考核的呀!每隔两三节课就有一场小测,张老师会采取口头问答的形式,检测孩子们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测似乎很受孩子欢迎——哪怕是令孩子“闻风丧胆”的小测验,张老师都会用幸运转盘或是其他小游戏的形式进行,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谈到一年两次的历史考试,张老师则说第一次考试以历史内容的识记与理解为主,而第二次考试则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及运用。张老师曾结合近期社会热点问题——猪瘟引发猪肉涨价,在考卷中问孩子,“猪瘟发生在唐、宋、元哪个朝代的影响会最大?” “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孩子们能结合每个朝代的社会背景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张老师说,“平时孩子不可能去背诵元朝蒙古人消耗牛羊肉更多、宋朝经济相对繁荣,或是唐朝对外交流多,这需要孩子平时注重课堂积累,除了对知识横向识记外,还能纵向思考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港独”猖獗 香港要补补历史课了


观察者网,香港历史这么教,能不出立法会那种闹剧吗?

Latest Articles
這位老師告訴你:在香港,中國歷史應該怎麼教
Published on
Oct 11, 2019
Chinese version only

在近幾個月的香港,一提及教育問題,最先跳入腦海的恐怕就屬「通識教育」了吧?香港通識教育開展已10年,本意是要讓學生「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和環境的觸覺,培養正面價值觀」,通過「擴闊知識基礎與看事物的角度」,培養「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然而,從過去幾個月激進青年的表現看,讓人不得不反思,以自由而博雅為本意的通識教育,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通識教育」,究竟是何方神聖?承擔起國民教育大任的它究竟是如何規劃的呢?被納入通識教育當中、關乎孩子民族文化身份認同的中國歷史課又是如何怎麼教授學生的呢?



在香港,不論是在本地傳統學校還是國際課程學校,歷史課似乎一直以副科的形式存在。國際課程學校的歷史課主要以西方歷史為主。而本地小學教育中,中國歷史通常以「常識科」的形式出現。「常識科」內容極為廣泛,不僅涵蓋了簡單的中國歷史,還包括簡化的地理、生物、化學、物理、性教育、理財、情緒管理、道德教育等。而當中涉及中國歷史的部分,教授內容非常簡略,因此小學生對國家的歷史文化、當代面貌都只有非常模糊的認識。到了初中階段,香港教育局雖然對中國歷史課有教學指引,但是彈性非常大,每間學校可以自行選取教材,對中史的教授範圍、教授時長也參差不齊。而在高中階段,搖身一變成為選修課的中國歷史,由於背誦內容多、拿高分難度大,所以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自然很少有人選擇。



曾有一份調查問卷向來自80所香港中學的300位學生提問「新中國成立於哪一年」,結果只有27%的人能準確答出「1949」。而在向深圳中學生發放的問卷中,同樣的問題,能正確回答的比例要高得多。問卷裡,一共列出了五道基礎性的中國歷史題,內容包括古代和近現代,香港中學生平均只能答對1.43題,而深圳則能答對2.66題。深圳和香港,同屬經濟發達地區,但是中學生的歷史知識的儲備存在較大的差異。



與香港教育「背道而馳」的是,幾乎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對歷史教育高度重視。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在1993年簽發了《2000年目標:美國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歷史學科的核心課程地位。1996年,出臺了歷史課程國家標準,規定歷史教學原則上要以文明史觀講解歷史,突出了科技、移民、冷戰的內容,同時突出了西方文明的重要性。不難看出,這份規劃就是牢牢圍繞美國的民族認同和現實需要而制定的。而在美國高中,美國歷史同屬必修課程。



漢鼎:重視中史培養民族身份認同


在社會局勢暫且不穩定的香港,有這樣一所學校,不僅把民族文化身份認同作為學校的建校基石,還異常重視孩子們對中國歷史課的學習。漢鼎書院教授歷史的張老師介紹道:「學校為七至九年級學生而設的歷史課以中國歷史為主,一周兩節,內容涵蓋了從夏商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的內容。」而之所以選擇這一段的歷史來教授,張老師解釋說,哪怕是在國際課程學校,孩子都應該瞭解自己的母國歷史與文化。「哪怕是留學國外、放眼國際,前提依然是要有一個文化的根本。如果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不瞭解,何談民族意識?何來自我定位?何有『以古鑒今』、『古為今用』之說?」



然而,令很多家長不解的是,平時多讀讀歷史類書籍就能積累史料,為何還要專門開設課程去學?甚至在在不少家長認知中,冷門的歷史專業,為何在國外「搖身一變」成為「神科」,申請分數要求相當高不說,還能吸引那麼多人擠破頭爭相入讀?張老師解釋道:「很多投身政商界的人士都是歷史系畢業。歷史其實可以幫助人訓練邏輯分析和思維能力,有『戰略頭腦』的人習慣於思考跨度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的歷史事件,審時度勢而不拘泥於短期利益,慢慢他們便善於從長遠的角度來分析和指導自己的當前行為。同時,大量的史實也有指引和警戒的作用。」



那麼,瞭解大量的史實就是死記硬背嗎?誠然,在不少人眼中,歷史就是記住關鍵的時間點和事件,至今香港不少學校在教授歷史時也還是採取這種方式——老師在講臺上說說說,孩子在台下抄抄抄,而考試成績如何,完全取決於你在課堂上能記得下多少筆記。「歷史課教授的內容範圍廣、課時又少,所以大部分老師只能不停講,學生也只能快速抄筆記,上課幾乎沒有供學生發問的時間。」張老師的這番話,在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2015年1月做過的一份問卷調查中,得到了證實。這份關於「初中中國歷史科的現狀」問卷調查,採訪了156間香港學校。結果顯示,香港9成的學校均有獨立開設歷史課程,其中一半學校的歷史課為每週71分鐘,而另外一半學校的歷史課時間為每週98分鐘。然而,96%的初中歷史老師表示,這麼點課程時間,根本教不完所有課綱中列出的課題,因此,48%的歷史老師表示有一些課題會被略過,而另外48%的老師說某些課題會乾脆不教。



「雖然香港不少學校選取的歷史課本對整個中國史階段都進行了覆蓋,但很明顯,不少老師或因課時壓力而更注重歷史中的政治部分,對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部分大大忽略,上課幾乎一言帶過。」



與時俱進活教歷史


有別於其他學校的歷史課,漢鼎書院的歷史課可是常和「有趣」、「身臨其境」劃上等號。「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好玩兒」、「我誤入了《百家講壇》的現場了嗎」、「每次上張老師的歷史課,都讓我精神一振」。孩子們的點讚,也讓我們異常好奇,枯燥的歷史內容究竟是如何在這位歷史課老師口中「重獲新生」呢?



在張老師看來,歷史教育的潮流已不再只是「背誦」,除了能夠運用史料進行分析應用外,還講求讓孩子們理解當代世界的形成、人類文明的發展。然而,只是講解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背景、過程、影響,對學生來說是件非常枯燥無味的事情。「在教授歷史時得結合當下時代的語境、貼近生活,運用情景教學,才能激起孩子們的感性體驗,加深他們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識記。」張老師說。他以唐朝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為例,「學生們很難理解為何藩鎮的將領既能擁兵自重,又沒徹底脫離朝廷的控制,他們也無法想像藩鎮們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是如何分工運作、支撐朝廷的,所以我當時就將藩鎮割據類比成打LOL等電腦遊戲,每個人物角色都有不同分工,有的負責攻擊和輸出,有的負責後方輔助,他們互相配合打怪升級。」這樣的類比一出,孩子們恍然大悟,緊接著便是一輪熱烈的討論。「我希望能用類似這樣通俗的生活化的例子或是俚語,引起他們的興趣、啟發他們的思考,讓孩子們更有動力去自主學習。」張老師說。




雖說學歷史離不了多讀、多背,但是張老師同樣有妙招。「我會讓孩子將自己代入歷史人物中,讓他設身處地地想想如果他是這位歷史人物,會採取哪些措施,這樣他便能建立同理心,更易理解這些政策,而且記得還牢固。」



在七年級的這節歷史課上,一位孩子舉手打斷了正在講課的張老師,並就他正在講述的「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的內容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麼是要鑄成銅人,而不是錢幣,甚至是鍋碗瓢盆?」這位學生的問題瞬間引起了其他同學的熱烈討論,張老師隨即為孩子們釋疑,並就他的問題又進行了適當的內容延伸。「在課堂上,我鼓勵孩子們隨時發問,這能幫助我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便於我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程。」張老師說道。



別看張老師的歷史課如此「輕鬆」,但也是有考核的呀!每隔兩三節課就有一場小測,張老師會採取口頭問答的形式,檢測孩子們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測似乎很受孩子歡迎——哪怕是令孩子「聞風喪膽」的小測驗,張老師都會用幸運轉盤或是其他小遊戲的形式進行,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而談到一年兩次的歷史考試,張老師則說第一次考試以歷史內容的識記與理解為主,而第二次考試則注重對知識的整合及運用。張老師曾結合近期社會熱點問題——豬瘟引發豬肉漲價,在考卷中問孩子,「豬瘟發生在唐、宋、元哪個朝代的影響會最大?」「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孩子們能結合每個朝代的社會背景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張老師說,「平時孩子不可能去背誦元朝蒙古人消耗牛羊肉更多、宋朝經濟相對繁榮,或是唐朝對外交流多,這需要孩子平時注重課堂積累,除了對知識橫向識記外,還能縱向思考分析。」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獨」猖獗 香港要補補歷史課了
觀察者網,香港歷史這麼教,能不出立法會那種鬧劇嗎?

Sorry,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We've noticed you're currently using an old version of IE.
We really recommend you update you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