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
sc
en
最新文章
小學「學霸」怎麼教出來?資深老師傾囊相授!
發表於
2019-07-05

當今社會,「勤奮」的特質似乎越來越受父母忽視。在教育子女時,不少父母覺得與其告訴孩子「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倒不如想想「如何用最少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收穫」。事實上,勤奮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同時也是當今兒童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根據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人由出生到死亡可分成八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必須面對的發展危機,如果個體能克服這些危機,便能順利地發展自我,反之,則會形成不成熟的人格,也難以適應社會環境。而6至12歲的孩子正是形成「勤奮進取」的自我認知的關鍵時期。漢鼎書院中文部的幸小智老師是一名資深的小學班主任,擁有十一年小學教學經驗的她認為,父母只有幫助子女從小建立起「勤奮進取」的自我認知,孩子才會慢慢培養出良好的學習能力。



那麼,除了「勤奮進取」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人格特質或是基本能力需要6至12歲孩子掌握呢?家長又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自我認知呢?



曾教導過無數性格迥異孩子的幸老師說,不同年級的學生有各自的特點,但總的來說,6至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活力充沛,他們善於觀察之餘,還對這個未知世界有著問不完的問題。家長面對這群「難纏」的小孩時,如果回答沒能讓他們滿意或是被他們抓住了某個答案中的「小把柄」,可能就會引發數十甚至上百個「為什麼」的「轟炸」了。「這是孩子們學習表達和瞭解事物的過程,家長可千萬別覺得孩子是在搗蛋或是添亂。」幸老師說,「而相對於為孩子封閉式的問題給出固定答案,家長更應該鼓勵孩子問些開放式或是會『拐彎』的問題。」她解釋道,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和邏輯能力也從萌芽狀態慢慢發展起來。相對於注重因果關係的封閉式問題來說,開放式的問題意味著孩子正在追求對事物內在聯繫和本質特徵的認識。



家長不是百科全書,遇到不瞭解的問題,大可不必覺得窘迫,但回答時可千萬不能信口開河或是含糊其辭。幸老師提示家長,孩子需要的是啟發,而非灌輸。家長不可代替孩子思考或是給出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感悟、表達、行動的空間,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她鼓勵家長帶領孩子一起查找資料,並將新獲取的資料與已知資料作整合和對比,看看知識內容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小學高年級開始,對孩子的資料整合與分析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如何把碎片式的知識點拼合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其實從小就需要帶著孩子訓練了。」她說。



而另一個訓練孩子邏輯思維以及創造能力的方法,就是創作。「我每次最期待的就是批改低年級孩子的寫作功課。」幸老師笑言,沒有成人雕琢的痕跡,孩子們的作業充滿童真童趣。「我會幫他們把文法理通順,但是並不會要求孩子按成年人的邏輯思維改正功課。」幸老師舉例說,在二年級的中文期末測驗中,有一道看圖寫作題畫著孩子在看花、小鳥在唱歌,「當時孩子們都用了活潑的文字,給出了充滿無窮創意和幻想的答案」。令幸老師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學生讓畫中的孩子與鳥說起了話,還寫了滿滿一段。而幸老師並沒有因為現實中人與鳥不會說話、這篇作文不符合邏輯而扣分,相反,幸老師給出了「真情實感、童真童趣最動人」的評語。



小學階段是孩子形成價值觀最重要的時期,他們會下意識地像錄像機一樣將父母和老師的言行舉止記錄下來,存檔處理後再在適當的時候投射出來。幼兒多數還是依賴父母師長,他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也缺乏評估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力。因此,在這個階段,大人的示範作用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家長思想正面,他們的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中就表現得非常積極。而如果僅僅學校教導孩子要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學習生活態度,但家長卻不強調,甚至無意識地『引導』孩子往另一個方向發展,那麼孩子也很難改善他們的行為。」



幸老師舉例說,大部分學校在小一面試時,都會考察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相符。「可以看到,大部分品學兼優的孩子都是家長花了很多心思和資源去培養的。要知道,孩子與家人的相處時間遠遠長過在校時間,因此家人對小朋友的影響更深,尤其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價值觀。」她說,「隨著小朋友年齡增大,家長在他學習生活中的參與度會越來越少,因此小學階段一定要多陪伴、幫他打穩基礎。」


她提到二年級的一位小朋友,在家完成了學校佈置的閱讀計劃後忘記了還書,「他的媽媽讓他記得第二天要主動把書拿出來還給老師,結果他忘了。於是一本厚書孩子背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才還。」而幸老師也是事後在和家長的郵件中才得知這位媽媽的用心,她笑言孩子忘性大很正常,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能就直接打電話給老師,請老師幫忙把孩子的書拿出書包了,但是這位家長卻在讓孩子自己還書的過程中教會了他什麼是責任。



在學校,老師會設定校規、班規,而在家裡,幸老師也鼓勵父母設定家規,並為孩子分階段定下目標。「可以是一天的學習計劃,也可以是一周的運動計劃,或是一個月的閱讀計劃。」幸老師強調家長要定時檢查孩子完成的進度,並帶著他們不斷反思。



而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不少家長會事先幫孩子準備好所需的材料,然而幸老師卻建議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做不到或是捨不得讓他們做能力所及之事,而事事代勞,反而是要製造讓孩子從頭到尾自己動手完成事情的機會。而孩子,也一定非常樂意完成爸爸媽媽佈置的一些小任務並會以幫父母解決了「大難題」又贏得讚賞為傲的。



「其實老師在學校也不會事事都幫小朋友做好。」談及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是否會享有「優待」時,幸老師說會多些留意、幫助他們調整好學習狀態,但是「規則就是規則,還是得遵守」。「年幼的孩子一開始上手做事,可能不會很出色,但是多些讓他們嘗試從頭到尾完成一些事情,慢慢地他們就會自己找到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幸老師說,「在我教過的學生中,可以很明顯看到從小就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他們會自主地通過各種方式找尋答案,而習慣於依賴他人的學生,則會坐在座位上,等著老師來幫他。」



「我們的育兒方式也是受自己父母的影響,有時也會根深蒂固。其實,沒有人生來就能擁有良好的育兒方式,都要不斷去學習、摸索。」幸老師說,家長要學會如何當一個正向的父母。她解釋道,家長遇到孩子犯了錯,不應該總是找藉口為其開脫,而是要正視問題並及時反思、幫助孩子改正;當孩子有值得表揚的行為時,要不吝讚美,「並非籠統說句『你真棒』,而是要具體描述好的行為,讓他們清楚這種行為能得到讚賞,日後他們就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談及暑期來臨,家長要如何「裝備」孩子以應對新學年時,幸老師說:「幫助孩子維持學習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她表示,閱讀是個長期的習慣,家長除了帶著孩子親子閱讀外,還可以將閱讀變成一項社交或是娛樂活動,帶著孩子去圖書館、參加讀書會、看改編的喜劇電影,「哪怕暑期出去玩都可以帶著書,在旅行途中解解悶。」幸老師笑著說。



最新文章
小学“学霸”怎么教出来?资深老师倾囊相授!
发表于
2019-07-05

当今社会,“勤奋”的特质似乎越来越受父母忽视。在教育子女时,不少父母觉得与其告诉孩子“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倒不如想想“如何用最少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收获”。事实上,勤奋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同时也是当今儿童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由出生到死亡可分成八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必须面对的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克服这些危机,便能顺利地发展自我,反之,则会形成不成熟的人格,也难以适应社会环境。而6至12岁的孩子正是形成“勤奋进取”的自我认知的关键时期。汉鼎书院中文部的幸小智老师是一名资深的小学班主任,拥有十一年小学教学经验的她认为,父母只有帮助子女从小建立起“勤奋进取”的自我认知,孩子才会慢慢培养出良好的学习能力。



那么,除了“勤奋进取”外,是否还有其他的人格特质或是基本能力需要6至12岁孩子掌握呢?家长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我认知呢?



曾教导过无数性格迥异孩子的幸老师说,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但总的来说,6至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活力充沛,他们善于观察之余,还对这个未知世界有着问不完的问题。家长面对这群“难缠”的小孩时,如果回答没能让他们满意或是被他们抓住了某个答案中的“小把柄”,可能就会引发数十甚至上百个“为什么”的“轰炸”了。“这是孩子们学习表达和了解事物的过程,家长可千万别觉得孩子是在捣蛋或是添乱。”幸老师说,“而相对于为孩子封闭式的问题给出固定答案,家长更应该鼓励孩子问些开放式或是会‘拐弯’的问题。”她解释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也从萌芽状态慢慢发展起来。相对于注重因果关系的封闭式问题来说,开放式的问题意味着孩子正在追求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家长不是百科全书,遇到不了解的问题,大可不必觉得窘迫,但回答时可千万不能信口开河或是含糊其辞。幸老师提示家长,孩子需要的是启发,而非灌输。家长不可代替孩子思考或是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感悟、表达、行动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她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查找资料,并将新获取的资料与已知资料作整合和对比,看看知识内容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小学高年级开始,对孩子的资料整合与分析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如何把碎片式的知识点拼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实从小就需要带着孩子训练了。”她说。



而另一个训练孩子逻辑思维以及创造能力的方法,就是创作。“我每次最期待的就是批改低年级孩子的写作功课。”幸老师笑言,没有成人雕琢的痕迹,孩子们的作业充满童真童趣。“我会帮他们把文法理通顺,但是并不会要求孩子按成年人的逻辑思维改正功课。”幸老师举例说,在二年级的中文期末测验中,有一道看图写作题画着孩子在看花、小鸟在唱歌,“当时孩子们都用了活泼的文字,给出了充满无穷创意和幻想的答案”。令幸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学生让画中的孩子与鸟说起了话,还写了满满一段。而幸老师并没有因为现实中人与鸟不会说话、这篇作文不符合逻辑而扣分,相反,幸老师给出了“真情实感、童真童趣最动人”的评语。



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他们会下意识地像录象机一样将父母和老师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存档处理后再在适当的时候投射出来。幼儿多数还是依赖父母师长,他们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也缺乏评估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人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家长思想正面,他们的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表现得非常积极。而如果仅仅学校教导孩子要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但家长却不强调,甚至无意识地‘引导’孩子往另一个方向发展,那么孩子也很难改善他们的行为。”



幸老师举例说,大部分学校在小一面试时,都会考察家长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相符。“可以看到,大部分品学兼优的孩子都是家长花了很多心思和资源去培养的。要知道,孩子与家人的相处时间远远长过在校时间,因此家人对小朋友的影响更深,尤其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价值观。”她说,“随着小朋友年龄增大,家长在他学习生活中的参与度会越来越少,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多陪伴、帮他打稳基础。”



她提到二年级的一位小朋友,在家完成了学校布置的阅读计划后忘记了还书,“他的妈妈让他记得第二天要主动把书拿出来还给老师,结果他忘了。于是一本厚书孩子背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才还。”而幸老师也是事后在和家长的邮件中才得知这位妈妈的用心,她笑言孩子忘性大很正常,很多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可能就直接打电话给老师,请老师帮忙把孩子的书拿出书包了,但是这位家长却在让孩子自己还书的过程中教会了他什么是责任。



在学校,老师会设定校规、班规,而在家里,幸老师也鼓励父母设定家规,并为孩子分阶段定下目标。“可以是一天的学习计划,也可以是一周的运动计划,或是一个月的阅读计划。”幸老师强调家长要定时检查孩子完成的进度,并带着他们不断反思。



而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不少家长会事先帮孩子准备好所需的材料,然而幸老师却建议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做不到或是舍不得让他们做能力所及之事,而事事代劳,反而是要制造让孩子从头到尾自己动手完成事情的机会。而孩子,也一定非常乐意完成爸爸妈妈布置的一些小任务并会以帮父母解决了“大难题”又赢得赞赏为傲的。



“其实老师在学校也不会事事都帮小朋友做好。”谈及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否会享有“优待”时,幸老师说会多些留意、帮助他们调整好学习状态,但是“规则就是规则,还是得遵守”。“年幼的孩子一开始上手做事,可能不会很出色,但是多些让他们尝试从头到尾完成一些事情,慢慢地他们就会自己找到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幸老师说,“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可以很明显看到从小就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会自主地通过各种方式找寻答案,而习惯于依赖他人的学生,则会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来帮他。”



“我们的育儿方式也是受自己父母的影响,有时也会根深蒂固。其实,没有人生来就能拥有良好的育儿方式,都要不断去学习、摸索。”幸老师说,家长要学会如何当一个正向的父母。她解释道,家长遇到孩子犯了错,不应该总是找借口为其开脱,而是要正视问题并及时反思、帮助孩子改正;当孩子有值得表扬的行为时,要不吝赞美,“并非笼统说句‘你真棒’,而是要具体描述好的行为,让他们清楚这种行为能得到赞赏,日后他们就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谈及暑期来临,家长要如何“装备”孩子以应对新学年时,幸老师说:“帮助孩子维持学习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她表示,阅读是个长期的习惯,家长除了带着孩子亲子阅读外,还可以将阅读变成一项社交或是娱乐活动,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参加读书会、看改编的喜剧电影,“哪怕暑期出去玩都可以带著书,在旅行途中解解闷。”幸老师笑着说。



Latest Articles
小學「學霸」怎麼教出來?資深老師傾囊相授!
Published on
Jul 5, 2019
Chinese version only

當今社會,「勤奮」的特質似乎越來越受父母忽視。在教育子女時,不少父母覺得與其告訴孩子「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倒不如想想「如何用最少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收穫」。事實上,勤奮不僅僅是一種美德,同時也是當今兒童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根據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人由出生到死亡可分成八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必須面對的發展危機,如果個體能克服這些危機,便能順利地發展自我,反之,則會形成不成熟的人格,也難以適應社會環境。而6至12歲的孩子正是形成「勤奮進取」的自我認知的關鍵時期。漢鼎書院中文部的幸小智老師是一名資深的小學班主任,擁有十一年小學教學經驗的她認為,父母只有幫助子女從小建立起「勤奮進取」的自我認知,孩子才會慢慢培養出良好的學習能力。



那麼,除了「勤奮進取」外,是否還有其他的人格特質或是基本能力需要6至12歲孩子掌握呢?家長又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自我認知呢?



曾教導過無數性格迥異孩子的幸老師說,不同年級的學生有各自的特點,但總的來說,6至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活力充沛,他們善於觀察之餘,還對這個未知世界有著問不完的問題。家長面對這群「難纏」的小孩時,如果回答沒能讓他們滿意或是被他們抓住了某個答案中的「小把柄」,可能就會引發數十甚至上百個「為什麼」的「轟炸」了。「這是孩子們學習表達和瞭解事物的過程,家長可千萬別覺得孩子是在搗蛋或是添亂。」幸老師說,「而相對於為孩子封閉式的問題給出固定答案,家長更應該鼓勵孩子問些開放式或是會『拐彎』的問題。」她解釋道,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抽象思維和邏輯能力也從萌芽狀態慢慢發展起來。相對於注重因果關係的封閉式問題來說,開放式的問題意味著孩子正在追求對事物內在聯繫和本質特徵的認識。



家長不是百科全書,遇到不瞭解的問題,大可不必覺得窘迫,但回答時可千萬不能信口開河或是含糊其辭。幸老師提示家長,孩子需要的是啟發,而非灌輸。家長不可代替孩子思考或是給出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感悟、表達、行動的空間,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她鼓勵家長帶領孩子一起查找資料,並將新獲取的資料與已知資料作整合和對比,看看知識內容是如何聯繫起來的。「小學高年級開始,對孩子的資料整合與分析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如何把碎片式的知識點拼合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其實從小就需要帶著孩子訓練了。」她說。



而另一個訓練孩子邏輯思維以及創造能力的方法,就是創作。「我每次最期待的就是批改低年級孩子的寫作功課。」幸老師笑言,沒有成人雕琢的痕跡,孩子們的作業充滿童真童趣。「我會幫他們把文法理通順,但是並不會要求孩子按成年人的邏輯思維改正功課。」幸老師舉例說,在二年級的中文期末測驗中,有一道看圖寫作題畫著孩子在看花、小鳥在唱歌,「當時孩子們都用了活潑的文字,給出了充滿無窮創意和幻想的答案」。令幸老師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學生讓畫中的孩子與鳥說起了話,還寫了滿滿一段。而幸老師並沒有因為現實中人與鳥不會說話、這篇作文不符合邏輯而扣分,相反,幸老師給出了「真情實感、童真童趣最動人」的評語。



小學階段是孩子形成價值觀最重要的時期,他們會下意識地像錄像機一樣將父母和老師的言行舉止記錄下來,存檔處理後再在適當的時候投射出來。幼兒多數還是依賴父母師長,他們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也缺乏評估信息的能力和控制力。因此,在這個階段,大人的示範作用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家長思想正面,他們的子女在學習和生活中就表現得非常積極。而如果僅僅學校教導孩子要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學習生活態度,但家長卻不強調,甚至無意識地『引導』孩子往另一個方向發展,那麼孩子也很難改善他們的行為。」



幸老師舉例說,大部分學校在小一面試時,都會考察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相符。「可以看到,大部分品學兼優的孩子都是家長花了很多心思和資源去培養的。要知道,孩子與家人的相處時間遠遠長過在校時間,因此家人對小朋友的影響更深,尤其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價值觀。」她說,「隨著小朋友年齡增大,家長在他學習生活中的參與度會越來越少,因此小學階段一定要多陪伴、幫他打穩基礎。」


她提到二年級的一位小朋友,在家完成了學校佈置的閱讀計劃後忘記了還書,「他的媽媽讓他記得第二天要主動把書拿出來還給老師,結果他忘了。於是一本厚書孩子背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才還。」而幸老師也是事後在和家長的郵件中才得知這位媽媽的用心,她笑言孩子忘性大很正常,很多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可能就直接打電話給老師,請老師幫忙把孩子的書拿出書包了,但是這位家長卻在讓孩子自己還書的過程中教會了他什麼是責任。



在學校,老師會設定校規、班規,而在家裡,幸老師也鼓勵父母設定家規,並為孩子分階段定下目標。「可以是一天的學習計劃,也可以是一周的運動計劃,或是一個月的閱讀計劃。」幸老師強調家長要定時檢查孩子完成的進度,並帶著他們不斷反思。



而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不少家長會事先幫孩子準備好所需的材料,然而幸老師卻建議家長不必擔心孩子做不到或是捨不得讓他們做能力所及之事,而事事代勞,反而是要製造讓孩子從頭到尾自己動手完成事情的機會。而孩子,也一定非常樂意完成爸爸媽媽佈置的一些小任務並會以幫父母解決了「大難題」又贏得讚賞為傲的。



「其實老師在學校也不會事事都幫小朋友做好。」談及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是否會享有「優待」時,幸老師說會多些留意、幫助他們調整好學習狀態,但是「規則就是規則,還是得遵守」。「年幼的孩子一開始上手做事,可能不會很出色,但是多些讓他們嘗試從頭到尾完成一些事情,慢慢地他們就會自己找到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幸老師說,「在我教過的學生中,可以很明顯看到從小就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他們會自主地通過各種方式找尋答案,而習慣於依賴他人的學生,則會坐在座位上,等著老師來幫他。」



「我們的育兒方式也是受自己父母的影響,有時也會根深蒂固。其實,沒有人生來就能擁有良好的育兒方式,都要不斷去學習、摸索。」幸老師說,家長要學會如何當一個正向的父母。她解釋道,家長遇到孩子犯了錯,不應該總是找藉口為其開脫,而是要正視問題並及時反思、幫助孩子改正;當孩子有值得表揚的行為時,要不吝讚美,「並非籠統說句『你真棒』,而是要具體描述好的行為,讓他們清楚這種行為能得到讚賞,日後他們就更有動力堅持下去」。



談及暑期來臨,家長要如何「裝備」孩子以應對新學年時,幸老師說:「幫助孩子維持學習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她表示,閱讀是個長期的習慣,家長除了帶著孩子親子閱讀外,還可以將閱讀變成一項社交或是娛樂活動,帶著孩子去圖書館、參加讀書會、看改編的喜劇電影,「哪怕暑期出去玩都可以帶著書,在旅行途中解解悶。」幸老師笑著說。



Sorry,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We've noticed you're currently using an old version of IE.
We really recommend you update you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