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
sc
en
最新文章
名師拆解:國際課程中,中文教育的迷思!
發表於
2019-11-22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疑惑:讀國際課程學校,中文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花大力氣學?他們又能不能在英文為強勢的語言環境中學好中文?這期推送,我們請來了漢鼎書院兩位資深的中文老師答疑解惑,她們曾在香港一所以雙語教學而聞名的國際課程學校任教,是中文科的中流砥柱,并參與編纂了多本該校的校本教材。相信有了她們的釋疑,家長們一定會對孩子的中文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



為什麼在國際課程學校,也要把中文學好?


把孩子送去國際課程學校,家長必然要考慮到語言問題。孩子在英語更強勢的語境中,自然就會將英文作為他的第一語言。但是,學習中文的價值開始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的確,中文教育不只是單純學習一門語言,它的背後,其實是中國文化底蘊的修習。這裡不是在唱高調、形而上地讓孩子去傳承中華文化,而是今後孩子在留學國外、放眼國際之時,不論是多麼的「國際化」,在別人眼中,仍會認為華裔應該代表著中國的文化和世界觀。所以一味地強化一門語言而忽視中文,對於華裔孩子來說,今後可能會讓他們在文化的夾層中難以自我定位,產生身份認同的困惑。要知道,我們常說的國際化,絕對不是以犧牲自己的母語、母國文化認同為代價的,國際化的前提一定是對本國文化有著充分的理解、尊重和欣賞,才會對其他文化抱有更為開放、包容的態度。



再者,現在的中文教育,重在培養孩子們的文學素養、欣賞品鑒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這些素養和能力的形成,是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通行於世界的三大國際課程體系,對於學生母國文學、語言的考核並不易。它們既非內地高考的一考定終身,又不是光靠多讀多背就可以輕鬆PASS的,而是全方位地考評學生的文學積累、對文學的敏感度、文學欣賞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同時,中西方文化表面上看來雖有諸多不同,但本質上確是異曲同工、相輔相成的。對中西方文化的教育並不是簡單的一加一,更不是完全割裂摒棄一方,而是一種兩兩相合的文化兼容,是對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方法的完善



當然,從宏觀角度說,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高,世界也已經普遍認可了中文的地位。你看,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時不時讓自己的外孫秀一口流利的中文。我們已經在這趟「東方快車」上了,如果子女既能紮根中國文化,又能放眼全球,那麼他們在未來將更具競爭力。而推行劍橋、IB課程的漢鼎書院能得到這麼多家長和學生的垂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多元化的中文課程設置在堅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和尊重了國際化的需求



很多家長擔心在國際課程學校學不好中文,是否真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呢?


這既和這所學校的中文課程設置有關,也取決於孩子的學習態度及自身努力。以漢鼎書院為例,學校在十二、十三年級會提供IBDP和劍橋A-Level兩條大學預科途徑供學生選擇。與A-Level相比,IBDP對孩子第一語言的要求更高。IBDP中文學科以七大概念,即創造力、溝通、身份認同、文化、表達、轉化觀點視角,來統領、驅動課程。對中文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因此,漢鼎書院以IBDP的最終目標和最高標準為依歸自上而下訂立階段性的學習目標、修改教學大綱、梳理教材內容。



培養孩子對中文的學習興趣,並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貫穿於他們整個中文學習當中的。而在中文知識、技能的掌握方面,漢鼎書院小學低年級的側重點是培養孩子自主識字的能力,把孩子的基本功打穩;到了三四年級,是學生讀寫的起步階段,這時候要鼓勵他們敢說、願意寫;高小階段則是孩子讀寫能力的快速發展時期。到了中學,孩子們的文學鑒賞能力,討論、演講、辯論等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則是中文課程的重要目標。而這些目標的達成都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密不可分。



考慮到內地人教版部編教材更具系統性,漢鼎書院小學和初中階段的中文課均採用此版教材。同時,老師會以IB要求的對學生「語言文學的積累及研究」、「口語表達」、「書面表達」、「策略」、「擴展閱讀」等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有選擇性地在教材中摘取符合IB教學目標的文本篇章,供孩子們學習。所以從課程設置上來說,漢鼎的中文課既紮實又與時俱進,孩子們只要自己努把力,就一定能學有所成。



可否具體說說漢鼎採用的內地人教版部編中文教材,是如何與國際教育理念掛鉤的呢?


剛剛提到,雖然漢鼎用的是人教版的中文教材,但是教授哪些內容、這些內容的前後順序、重點在哪,都是瞄準了IBDP的七大概念探索領域的。



教材只是材料,是知識的載體並不是我們教學內容的全部。我們教學重點不在於孩子讀了某一篇章後知道了文章內容而已,更多的是老師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能力、思維和探究精神。所以在使用教材時,經常會出現因結合學校活動或是UOI課程(探究課程)而調整教學內容的情況。比如我們剛由小學六年級升上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用的是人教版六年級的中文教材。這份教材的最後一章內容才是「難忘小學」,於是我們在七年級一開學就教了這章節的內容。教學的著重點也不是放在「回憶小學生涯」的文本上,而是讓孩子學寫畢業禮的策劃書,以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所以經過近兩周的學習、策劃和準備,在八月底的開學典禮上,小學部的余靜校長就客串了一回「演員」,按照小導演們的策劃書劇本,將剛剛這群小學畢業、升上七年級的學生正式「託付」給了中學部的Dr. Vardanyan校長。



我們的中文課程也會和UOI課程相互配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進行跨學科融合,強調孩子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例如當UOI課程教授到關於水的單元時,中文課的老師會把中文書本裡和水相關的內容與之聯繫,在上《曹沖稱象》時,孩子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UOI中說到的「水有浮力」的知識點。



另外,在高中段的學習中,IBDP是需要孩子在指定書單中,研讀數十本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以培養他們文學鑒賞的眼光以及批判性思維。所以,我們在一至十年級使用人教版教材時,還會在中文課上推行整本閱讀群文閱讀。這既規避了內地語文教材每一章節的「點」式學習、缺乏全面的通篇認識,也促使學生跳出舒適區,突破自我,自然銜接日後IBDP或是劍橋A-Level的學習。例如,六年級學生在學習完教材中民間故事的單元後,老師補充了七篇課外篇章做群文閱讀,讓孩子們通過比較性學習,更深層次探究民間故事有什麼共同特點。




那漢鼎的中文課程和香港本地或是內地學校相比呢?


這是家長的高頻問題之一(笑),但這其實沒什麼可比性,漢鼎的家長往往看到後來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就再也不會問這類問題了。沒錯,我們是選擇的內地版本的中文教材,但是漢鼎是教授國際課程的雙語學校,我們在教學時會對教材進行微調和整合,做到打穩孩子基礎的同時,又能滿足甚至超過國際課程的最高標準



再者,如果都按照應試標準來教學的話,那孩子們只需要考什麼就背什麼,根本不用談什麼思維能力的培養。家長送孩子來入讀,肯定不是想將他們培養成考試機器。像孩子們最懼怕的寫作,我們也不是一上來就讓小學生按照固定的話題寫滿一定的字數,而是先鼓勵他們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讓他們明白寫作沒什麼可怕的,慢慢得了讚賞,有了興趣後,老師才會給孩子們固定的話題,開始訓練小朋友開口能說、提筆能寫的能力。所以漢鼎書院連續兩屆參加「中華情·中國夢」全國徵文比賽,孩子們一次比一次成績好。第一次參加時,16位學生一舉斬獲了一二三等獎,主辦方更是主動來信盛讚漢鼎作為全港唯一一所參賽學校,是該屆賽事中得獎率最高的學校,漢鼎學生的作文水平超過大多數內地省份的參賽者。而今年的比賽,獲獎人數和去年相比,直接翻了一倍多,得獎的39人中,一等獎5人、二等獎13人、三等獎21人。



另外,學校近期也有個特別的活動,將九至十一年級學生的中文作業編纂成冊,供全校師生閱讀他們創作的詩歌、詞作、小說、論文。你完全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這些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與再創作,甚至有不少家長看到後都自歎弗如。當然,你如果非要讓這些孩子和參加內地高考或是DSE的學生一較高下,那他們未必能滿足應試教育的標準,因為咱們國際課程學校的教學目標和這類學校完全不同。




在國際課程學校教授中文,是不是一定會用到各種電子教學手段?


我們會適度採用科技手段來輔助教學,但是形式都是為了目的而服務。如何運用電子設備、使用時長等等都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需要來嚴格制定。例如,我們在推行整本閱讀的過程中,用到kahoot和自創的遊戲學習平臺,在增加互動的同時極大地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老師可以更快捷搜集學生的學習反饋,更精確地給予他們建議,並用豐富地手段來進行有效的形成性評估



我們一直說,要讓漢鼎老師教出來「帶語文味」的語文課,就是要追求真實而又紮實的實際教學效果。哪怕在看似寬鬆、自由度高的國際課程學校,也是需要孩子靜下心來學習,這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老師得幫助學生靜心積累、思考,培養孩子在課堂上的專注能力。孩子自主學習最大的驅動力,並非來自於短暫的遊戲刺激,而是源於知識從模糊到清晰、由不懂到懂而產生的滿足感,體驗到了成功就是他們最有力的動力。



所以不光是電子設備,《三字經》、字典這些「老古董」也是漢鼎學子在中文課堂上會接觸到的。漢鼎老師編纂的《課堂三字經》帶著孩子們認知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為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提供了前提條件。教孩子們查字典,讓他們學會自主識字,這對早期閱讀、用電腦打字都提供了可能。我們學到的知識都是過去式的,可能會落伍,但是從中培養的學習能力卻是受益終身的。



總而言之,漢鼎會根據預期的學習目標、孩子們掌握該階段的知識和技能為準則,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習形式。我們堅信,只要有了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孩子一定會從漢鼎的中文課程中收穫良多!

最新文章
名师拆解:国际课程中,中文教育的迷思!
发表于
2019-11-22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疑惑:读国际课程学校,中文科到底要不要让孩子花大力气学?他们又能不能在英文为强势的语言环境中学好中文?这期推送,我们请来了汉鼎书院两位资深的中文老师答疑解惑,她们曾在香港一所以双语教学而闻名的国际课程学校任教,是中文科的中流砥柱,并参与编纂了多本该校的校本教材。相信有了她们的释疑,家长们一定会对孩子的中文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什么在国际课程学校,也要把中文学好?


把孩子送去国际课程学校,家长必然要考虑到语言问题。孩子在英语更强势的语境中,自然就会将英文作为他的第一语言。但是,学习中文的价值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的确,中文教育不只是单纯学习一门语言,它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文化底蕴的修习。这里不是在唱高调、形而上地让孩子去传承中华文化,而是今后孩子在留学国外、放眼国际之时,不论是多么的“国际化”,在别人眼中,仍会认为华裔应该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世界观。所以一味地强化一门语言而忽视中文,对于华裔孩子来说,今后可能会让他们在文化的夹层中难以自我定位,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要知道,我们常说的国际化,绝对不是以牺牲自己的母语、母国文化认同为代价的,国际化的前提一定是对本国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尊重和欣赏,才会对其他文化抱有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



再者,现在的中文教育,重在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欣赏品鉴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形成,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通行于世界的三大国际课程体系,对于学生母国文学、语言的考核并不易。它们既非内地高考的一考定终身,又不是光靠多读多背就可以轻松PASS的,而是全方位地考评学生的文学积累、对文学的敏感度、文学欣赏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同时,中西方文化表面上看来虽有诸多不同,但本质上确是异曲同工、相辅相成的。对中西方文化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更不是完全割裂摒弃一方,而是一种两两相合的文化兼容,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思维方法的完善



当然,从宏观角度说,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也已经普遍认可了中文的地位。你看,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时不时让自己的外孙秀一口流利的中文。我们已经在这趟“东方快车”上了,如果子女既能扎根中国文化,又能放眼全球,那么他们在未来将更具竞争力。而推行剑桥、IB课程的汉鼎书院能得到这么多家长和学生的垂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多元化的中文课程设置在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和尊重了国际化的需求



很多家长担心在国际课程学校学不好中文,是否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呢?


这既和这所学校的中文课程设置有关,也取决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及自身努力。以汉鼎书院为例,学校在十二、十三年级会提供IBDP和剑桥A-Level两条大学预科途径供学生选择。与A-Level相比,IBDP对孩子第一语言的要求更高。IBDP中文学科以七大概念,即创造力、沟通、身份认同、文化、表达、转化观点视角,来统领、驱动课程。对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汉鼎书院以IBDP的最终目标和最高标准为依归自上而下订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修改教学大纲、梳理教材内容。



培养孩子对中文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他们整个中文学习当中的。而在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汉鼎书院小学低年级的侧重点是培养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把孩子的基本功打稳;到了三四年级,是学生读写的起步阶段,这时候要鼓励他们敢说、愿意写;高小阶段则是孩子读写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到了中学,孩子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讨论、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则是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达成都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考虑到内地人教版部编教材更具系统性,汉鼎书院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中文课均采用此版教材。同时,老师会以IB要求的对学生“语言文学的积累及研究”、“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策略”、“扩展阅读”等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有选择性地在教材中摘取符合IB教学目标的文本篇章,供孩子们学习。所以从课程设置上来说,汉鼎的中文课既扎实又与时俱进,孩子们只要自己努把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可否具体说说汉鼎采用的内地人教版部编中文教材,是如何与国际教育理念挂钩的呢?


刚刚提到,虽然汉鼎用的是人教版的中文教材,但是教授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的前后顺序、重点在哪,都是瞄准了IBDP的七大概念探索领域的。



教材只是材料,是知识的载体并不是我们教学内容的全部。我们教学重点不在于孩子读了某一篇章后知道了文章内容而已,更多的是老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和探究精神。所以在使用教材时,经常会出现因结合学校活动或是UOI课程(探究课程)而调整教学内容的情况。比如我们刚由小学六年级升上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用的是人教版六年级的中文教材。这份教材的最后一章内容才是“难忘小学”,于是我们在七年级一开学就教了这章节的内容。教学的着重点也不是放在“回忆小学生涯”的文本上,而是让孩子学写毕业礼的策划书,以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所以经过近两周的学习、策划和准备,在八月底的开学典礼上,小学部的余静校长就客串了一回“演员”,按照小导演们的策划书剧本,将刚刚这群小学毕业、升上七年级的学生正式“托付”给了中学部的Dr. Vardanyan校长。



我们的中文课程也会和UOI课程相互配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融合,强调孩子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例如当UOI课程教授到关于水的单元时,中文课的老师会把中文书本里和水相关的内容与之联系,在上《曹冲称象》时,孩子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UOI中说到的“水有浮力”的知识点。



另外,在高中段的学习中,IBDP是需要孩子在指定书单中,研读数十本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培养他们文学鉴赏的眼光以及批判性思维。所以,我们在一至十年级使用人教版教材时,还会在中文课上推行整本阅读群文阅读。这既规避了内地语文教材每一章节的“点”式学习、缺乏全面的通篇认识,也促使学生跳出舒适区,突破自我,自然衔接日后IBDP或是剑桥A-Level的学习。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完教材中民间故事的单元后,老师补充了七篇课外篇章做群文阅读,让孩子们通过比较性学习,更深层次探究民间故事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汉鼎的中文课程和香港本地或是内地学校相比呢?


这是家长的高频问题之一(笑),但这其实没什么可比性,汉鼎的家长往往看到后来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就再也不会问这类问题了。没错,我们是选择的内地版本的中文教材,但是汉鼎是教授国际课程的双语学校,我们在教学时会对教材进行微调和整合,做到打稳孩子基础的同时,又能满足甚至超过国际课程的最高标准



再者,如果都按照应试标准来教学的话,那孩子们只需要考什么就背什么,根本不用谈什么思维能力的培养。家长送孩子来入读,肯定不是想将他们培养成考试机器。像孩子们最惧怕的写作,我们也不是一上来就让小学生按照固定的话题写满一定的字数,而是先鼓励他们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让他们明白写作没什么可怕的,慢慢得了赞赏,有了兴趣后,老师才会给孩子们固定的话题,开始训练小朋友开口能说、提笔能写的能力。所以汉鼎书院连续两届参加“中华情·中国梦”全国征文比赛,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成绩好。第一次参加时,16位学生一举斩获了一二三等奖,主办方更是主动来信盛赞汉鼎作为全港唯一一所参赛学校,是该届赛事中得奖率最高的学校,汉鼎学生的作文水平超过大多数内地省份的参赛者。而今年的比赛,获奖人数和去年相比,直接翻了一倍多,得奖的39人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13人、三等奖21人。



另外,学校近期也有个特别的活动,将九至十一年级学生的中文作业编纂成册,供全校师生阅读他们创作的诗歌、词作、小说、论文。你完全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这些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再创作,甚至有不少家长看到后都自叹弗如。当然,你如果非要让这些孩子和参加内地高考或是DSE的学生一较高下,那他们未必能满足应试教育的标准,因为咱们国际课程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这类学校完全不同。



在国际课程学校教授中文,是不是一定会用到各种电子教学手段?


我们会适度采用科技手段来辅助教学,但是形式都是为了目的而服务。如何运用电子设备、使用时长等等都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来严格制定。例如,我们在推行整本阅读的过程中,用到kahoot和自创的游戏学习平台,在增加互动的同时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可以更快捷搜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更精确地给予他们建议,并用丰富地手段来进行有效的形成性评估



我们一直说,要让汉鼎老师教出来“带语文味”的语文课,就是要追求真实而又扎实的实际教学效果。哪怕在看似宽松、自由度高的国际课程学校,也是需要孩子静下心来学习,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老师得帮助学生静心积累、思考,培养孩子在课堂上的专注能力。孩子自主学习最大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于短暂的游戏刺激,而是源于知识从模糊到清晰、由不懂到懂而产生的满足感,体验到了成功就是他们最有力的动力。



所以不光是电子设备,《三字经》、字典这些“老古董”也是汉鼎学子在中文课堂上会接触到的。汉鼎老师编纂的《课堂三字经》带着孩子们认知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为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孩子们查字典,让他们学会自主识字,这对早期阅读、用电脑打字都提供了可能。我们学到的知识都是过去式的,可能会落伍,但是从中培养的学习能力却是受益终身的。



总而言之,汉鼎会根据预期的学习目标、孩子们掌握该阶段的知识和技能为准则,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我们坚信,只要有了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孩子一定会从汉鼎的中文课程中收获良多!


Latest Articles
名師拆解:國際課程中,中文教育的迷思!
Published on
Nov 22, 2019
Chinese version only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疑惑:讀國際課程學校,中文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花大力氣學?他們又能不能在英文為強勢的語言環境中學好中文?這期推送,我們請來了漢鼎書院兩位資深的中文老師答疑解惑,她們曾在香港一所以雙語教學而聞名的國際課程學校任教,是中文科的中流砥柱,并參與編纂了多本該校的校本教材。相信有了她們的釋疑,家長們一定會對孩子的中文教育有更深入的理解~



為什麼在國際課程學校,也要把中文學好?


把孩子送去國際課程學校,家長必然要考慮到語言問題。孩子在英語更強勢的語境中,自然就會將英文作為他的第一語言。但是,學習中文的價值開始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的確,中文教育不只是單純學習一門語言,它的背後,其實是中國文化底蘊的修習。這裡不是在唱高調、形而上地讓孩子去傳承中華文化,而是今後孩子在留學國外、放眼國際之時,不論是多麼的「國際化」,在別人眼中,仍會認為華裔應該代表著中國的文化和世界觀。所以一味地強化一門語言而忽視中文,對於華裔孩子來說,今後可能會讓他們在文化的夾層中難以自我定位,產生身份認同的困惑。要知道,我們常說的國際化,絕對不是以犧牲自己的母語、母國文化認同為代價的,國際化的前提一定是對本國文化有著充分的理解、尊重和欣賞,才會對其他文化抱有更為開放、包容的態度。



再者,現在的中文教育,重在培養孩子們的文學素養、欣賞品鑒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這些素養和能力的形成,是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通行於世界的三大國際課程體系,對於學生母國文學、語言的考核並不易。它們既非內地高考的一考定終身,又不是光靠多讀多背就可以輕鬆PASS的,而是全方位地考評學生的文學積累、對文學的敏感度、文學欣賞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同時,中西方文化表面上看來雖有諸多不同,但本質上確是異曲同工、相輔相成的。對中西方文化的教育並不是簡單的一加一,更不是完全割裂摒棄一方,而是一種兩兩相合的文化兼容,是對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思維方法的完善



當然,從宏觀角度說,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越來越高,世界也已經普遍認可了中文的地位。你看,連美國總統特朗普都時不時讓自己的外孫秀一口流利的中文。我們已經在這趟「東方快車」上了,如果子女既能紮根中國文化,又能放眼全球,那麼他們在未來將更具競爭力。而推行劍橋、IB課程的漢鼎書院能得到這麼多家長和學生的垂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多元化的中文課程設置在堅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和尊重了國際化的需求



很多家長擔心在國際課程學校學不好中文,是否真的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呢?


這既和這所學校的中文課程設置有關,也取決於孩子的學習態度及自身努力。以漢鼎書院為例,學校在十二、十三年級會提供IBDP和劍橋A-Level兩條大學預科途徑供學生選擇。與A-Level相比,IBDP對孩子第一語言的要求更高。IBDP中文學科以七大概念,即創造力、溝通、身份認同、文化、表達、轉化觀點視角,來統領、驅動課程。對中文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因此,漢鼎書院以IBDP的最終目標和最高標準為依歸自上而下訂立階段性的學習目標、修改教學大綱、梳理教材內容。



培養孩子對中文的學習興趣,並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貫穿於他們整個中文學習當中的。而在中文知識、技能的掌握方面,漢鼎書院小學低年級的側重點是培養孩子自主識字的能力,把孩子的基本功打穩;到了三四年級,是學生讀寫的起步階段,這時候要鼓勵他們敢說、願意寫;高小階段則是孩子讀寫能力的快速發展時期。到了中學,孩子們的文學鑒賞能力,討論、演講、辯論等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則是中文課程的重要目標。而這些目標的達成都與思維能力的培養密不可分。



考慮到內地人教版部編教材更具系統性,漢鼎書院小學和初中階段的中文課均採用此版教材。同時,老師會以IB要求的對學生「語言文學的積累及研究」、「口語表達」、「書面表達」、「策略」、「擴展閱讀」等能力的培養為目標,有選擇性地在教材中摘取符合IB教學目標的文本篇章,供孩子們學習。所以從課程設置上來說,漢鼎的中文課既紮實又與時俱進,孩子們只要自己努把力,就一定能學有所成。



可否具體說說漢鼎採用的內地人教版部編中文教材,是如何與國際教育理念掛鉤的呢?


剛剛提到,雖然漢鼎用的是人教版的中文教材,但是教授哪些內容、這些內容的前後順序、重點在哪,都是瞄準了IBDP的七大概念探索領域的。



教材只是材料,是知識的載體並不是我們教學內容的全部。我們教學重點不在於孩子讀了某一篇章後知道了文章內容而已,更多的是老師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能力、思維和探究精神。所以在使用教材時,經常會出現因結合學校活動或是UOI課程(探究課程)而調整教學內容的情況。比如我們剛由小學六年級升上七年級的學生,他們用的是人教版六年級的中文教材。這份教材的最後一章內容才是「難忘小學」,於是我們在七年級一開學就教了這章節的內容。教學的著重點也不是放在「回憶小學生涯」的文本上,而是讓孩子學寫畢業禮的策劃書,以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所以經過近兩周的學習、策劃和準備,在八月底的開學典禮上,小學部的余靜校長就客串了一回「演員」,按照小導演們的策劃書劇本,將剛剛這群小學畢業、升上七年級的學生正式「託付」給了中學部的Dr. Vardanyan校長。



我們的中文課程也會和UOI課程相互配合,打破學科間的壁壘、進行跨學科融合,強調孩子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例如當UOI課程教授到關於水的單元時,中文課的老師會把中文書本裡和水相關的內容與之聯繫,在上《曹沖稱象》時,孩子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UOI中說到的「水有浮力」的知識點。



另外,在高中段的學習中,IBDP是需要孩子在指定書單中,研讀數十本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以培養他們文學鑒賞的眼光以及批判性思維。所以,我們在一至十年級使用人教版教材時,還會在中文課上推行整本閱讀群文閱讀。這既規避了內地語文教材每一章節的「點」式學習、缺乏全面的通篇認識,也促使學生跳出舒適區,突破自我,自然銜接日後IBDP或是劍橋A-Level的學習。例如,六年級學生在學習完教材中民間故事的單元後,老師補充了七篇課外篇章做群文閱讀,讓孩子們通過比較性學習,更深層次探究民間故事有什麼共同特點。




那漢鼎的中文課程和香港本地或是內地學校相比呢?


這是家長的高頻問題之一(笑),但這其實沒什麼可比性,漢鼎的家長往往看到後來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就再也不會問這類問題了。沒錯,我們是選擇的內地版本的中文教材,但是漢鼎是教授國際課程的雙語學校,我們在教學時會對教材進行微調和整合,做到打穩孩子基礎的同時,又能滿足甚至超過國際課程的最高標準



再者,如果都按照應試標準來教學的話,那孩子們只需要考什麼就背什麼,根本不用談什麼思維能力的培養。家長送孩子來入讀,肯定不是想將他們培養成考試機器。像孩子們最懼怕的寫作,我們也不是一上來就讓小學生按照固定的話題寫滿一定的字數,而是先鼓勵他們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讓他們明白寫作沒什麼可怕的,慢慢得了讚賞,有了興趣後,老師才會給孩子們固定的話題,開始訓練小朋友開口能說、提筆能寫的能力。所以漢鼎書院連續兩屆參加「中華情·中國夢」全國徵文比賽,孩子們一次比一次成績好。第一次參加時,16位學生一舉斬獲了一二三等獎,主辦方更是主動來信盛讚漢鼎作為全港唯一一所參賽學校,是該屆賽事中得獎率最高的學校,漢鼎學生的作文水平超過大多數內地省份的參賽者。而今年的比賽,獲獎人數和去年相比,直接翻了一倍多,得獎的39人中,一等獎5人、二等獎13人、三等獎21人。



另外,學校近期也有個特別的活動,將九至十一年級學生的中文作業編纂成冊,供全校師生閱讀他們創作的詩歌、詞作、小說、論文。你完全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這些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與再創作,甚至有不少家長看到後都自歎弗如。當然,你如果非要讓這些孩子和參加內地高考或是DSE的學生一較高下,那他們未必能滿足應試教育的標準,因為咱們國際課程學校的教學目標和這類學校完全不同。




在國際課程學校教授中文,是不是一定會用到各種電子教學手段?


我們會適度採用科技手段來輔助教學,但是形式都是為了目的而服務。如何運用電子設備、使用時長等等都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需要來嚴格制定。例如,我們在推行整本閱讀的過程中,用到kahoot和自創的遊戲學習平臺,在增加互動的同時極大地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老師可以更快捷搜集學生的學習反饋,更精確地給予他們建議,並用豐富地手段來進行有效的形成性評估



我們一直說,要讓漢鼎老師教出來「帶語文味」的語文課,就是要追求真實而又紮實的實際教學效果。哪怕在看似寬鬆、自由度高的國際課程學校,也是需要孩子靜下心來學習,這沒有任何捷徑可走。老師得幫助學生靜心積累、思考,培養孩子在課堂上的專注能力。孩子自主學習最大的驅動力,並非來自於短暫的遊戲刺激,而是源於知識從模糊到清晰、由不懂到懂而產生的滿足感,體驗到了成功就是他們最有力的動力。



所以不光是電子設備,《三字經》、字典這些「老古董」也是漢鼎學子在中文課堂上會接觸到的。漢鼎老師編纂的《課堂三字經》帶著孩子們認知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為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提供了前提條件。教孩子們查字典,讓他們學會自主識字,這對早期閱讀、用電腦打字都提供了可能。我們學到的知識都是過去式的,可能會落伍,但是從中培養的學習能力卻是受益終身的。



總而言之,漢鼎會根據預期的學習目標、孩子們掌握該階段的知識和技能為準則,採取多種多樣的學習形式。我們堅信,只要有了學習興趣正確的學習方法,孩子一定會從漢鼎的中文課程中收穫良多!

Sorry,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We've noticed you're currently using an old version of IE.
We really recommend you update you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