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
sc
en
最新文章
漢鼎圖書館館長:繪本閱讀的三大誤區
發表於
2019-07-12

很多家長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繪本是小孩子才讀的,早點讀文字書才是「成熟」的標誌。然而日本著名儿童图书作者松居直先生曾说,绘本是0-100岁都适合读的书。到底多大的孩子適合讀繪本?繪本又應該怎麼讀呢?漢鼎書院圖書館館長胡競菲博士就帶你掃清繪本閱讀最常見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繪本比文字書低級


家長最常見的誤區是覺得文字書比較高級,是大孩子或是成熟讀者才有能力讀的,而繪本相對來說,就略顯「低級」,是專門寫給小朋友的。然而,如果從出版業界的運作流程上看,事實並非如此。一本繪本從雛形到出版,離不開繪本的文字作者、插畫家和出版編輯進行大量的溝通和磨合。尤其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一本繪本想要正式出版,是需要經過極其嚴格的篩選的,而篩選的標準相較於文字書來說則更為嚴格。很多人認為繪本是畫家先把插畫畫好,再配上文字。而實際上,繪本是文字先行。數以萬計的作家會把文字素材寄到出版社,經過出版方一輪又一輪的篩選後,才從千百件作品中「大浪淘金」選出一篇值得做成繪本的文字稿。緊接著,出版方又會選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通過試讀繪本文字稿的雛型、觀察孩子們的表情並聽取他們的反饋,來一遍遍修改繪本文字,直至它被雕琢到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後出版社才會去找插畫家配圖。由此可見,雖然繪本最吸引人的是圖片,但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反而是經千錘百煉的文字



例如Geronimo Stilton: down and out down underCat, you better come home這兩本,都是適合小學一二年級的讀物。我們都以第21頁為例,你會發現在Geronimo Stilton書中,儘管有些生詞,但是孩子很容易就能從上下文中猜出意思。再看Cat繪本的第21頁,第一句就用了聖誕老人的典故,但它並沒有明確寫聖誕老人(「Santa Claus」),而是說「像聖尼古拉斯一樣把禮物給出去」(「She gave away gifts like she was Saint Nicholas.」)。後面又出現了翻譯成「鳥喙」的「bill」、代表「井」的「well」和需要結合上文譯為「荒誕老人」的合成詞「ridicholas」。如果沒有人指點的話,孩子很難弄清楚是什麼。接下來的「growl」和「hornedowl」都是平時比較少說、較為書面的表達。而後面的「O cat, you bettercome home」是個不規範用法,讀過很多書的讀者馬上就會意識到,為了照顧到朗讀節奏,「'd」被「犧牲」掉了。所以可以看到,繪本中僅僅幾行字,已經涉及到很多的知識點了。



誤區二:繪本也就圖畫吸引人,孩子從文字裡根本學不到啥


繪本的文字種類非常多,既可典雅又能花哨,而文字書的文字口味卻非常一致。這是因為,文字書是為了讓孩子學會速讀,而不在於打造孩子對細膩文字的把握。這也是很多家長在急於推孩子從繪本進入文字書時,常常忽略的。即便一本繪本在大人看來,並沒有很難的內容,但是它的韻律、詞彙的選擇實際上都是經過出版社和作者一輪又一輪打磨的,對孩子語感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哪怕是剛剛提到的,看上去不那麼標準的語言,其實也是有良苦用心的。比如Back ofthe bus的繪本中,大量地用「ain't」,「 somethin'」,「feelin'」, 「we in trouble」等黑人的發音及表達方式,向孩子們展示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說英語的。這種語言,相較於文字書上中規中矩的語句,更為鮮活也更有生命力



而繪本中,也不乏典雅之作,當中的書面用語常常讓人感覺雅正不俗、精妙得體、傳神有力。一本幾十頁的繪本,當中典雅的詞彙,可以遠遠超出上百頁的文字書。所以相對來說,繪本對孩子語感的培養「性價比」更高一些,而讀文字書就沒這麼「划算」了——要麼得研讀名著,要麼憑藉大量閱讀積累起來。



另外,作為有經驗的編輯,他會選取最合適、最貼近文字風格的畫家來為繪本配圖,所以他們能最大程度上做到文圖並茂、相得益彰,孩子的審美品位在潛移默化中也能得到培養。很多家長總覺得小孩子看繪本是很低級的行為,所以他們也不會深入瞭解繪本市場。而一旦他們對繪本有所瞭解,就會發現這完全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市場,就和人類最經典的藝術界一樣,各種風格都有,孩子能非常自然地打小就從繪本當中接觸並接軌上藝術大世界了



誤區三:文字書難,所以早點讀文字書才是最好的


從閱讀習慣和固有觀念上看,孩子一旦讀了文字書後,不太會回頭閱讀繪本。一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快速閱讀,不太可能會慢下來邊讀邊參照繪畫。其次,一旦習慣了閱讀比較粗糙的文字書後,讓他再去精心品味繪本中的每一個字就比較困難了。哪怕是同一本文字書,習慣了快速閱讀的孩子也是不太願意放慢節奏,細細品味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這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親子閱讀繪本,養成好習慣、好品味



另外,非常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家長一旦看到孩子能自己讀書了,就再也不管他閱讀了,紛紛感言「太好了,終於可以放手了」,這不也是他們推孩子盡早讀文字書的目的之一嗎?然而,這種想法不僅助長了家長不再指導孩子進行精細閱讀的風氣,還意味著父母損失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大好機會——他們很難再有機會指導孩子如何體會句子的意思、作者用字用詞的深意。我見過很多孩子,在閱讀文字書時遇到不懂的詞彙就直接跳過去,當然,他們結合上下文很容易猜出來意思。但是繪本或是名著書籍中每一個詞都相當凝練,甚至一個詞能隱含好幾層意思,不去仔細分析孩子根本看不出來。這項工作,孩子是無法獨立完成的,是需要家長揭示並解釋給他聽的。



再者,很多高級繪本描述的故事也與歷史、社會問題分不開。它們的切入點較深,話題也往往能與IB理念掛鉤,旨在從小培養孩子的全球視野。例如國外二三年級孩子的繪本When Jessie came acrossthe sea講述的是歐洲人移民美國的故事。當時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情、這群歐洲人為什麼選擇美國、他們途中發生了什麼、當時美國吸納了多少移民、移民的後代又如何等等這類話題,是外國孩子必然要掌握的。但是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如果平時沒有閱讀過類似的書,他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內容的。而當他讀中學在課堂上學習到「移民」這個熱門話題時,他會覺得腦袋突然被拋來的大球砸中——「為什麼我要接這個球?這和我沒啥關係啊!」然後學生就會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抄下來,但他實際上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這些內容,學完後也會立馬忘了。這就是他小時候讀書讀得不夠、閱讀只關注身邊的話題,越大就會越對全球視野類的話題有不適應感。要知道,國際課程的教材大多是從英美而來,當中帶著外國人觀念的內容一下子砸在學生腦袋上,他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所以如果孩子小時候就能接觸到比較高階的繪本書、和這些觀念接上軌,哪怕對故事背後的背景一知半解,等他大了學習國際課程照樣能如魚得水。如果家長讓孩子過早獨立閱讀,這類高級繪本書十有八九不會出現在他的書單中的



至於什麼時候該幫孩子從繪本轉入文字書的閱讀,我認為家長不需要過於強求。孩子一旦繪本讀得夠多了,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提升,自然而然會想從文字書的字裡行間攫取更多的精神和意義,而不是仍依賴圖畫。一般來說,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孩子會慢慢由繪本轉向文字書,三四年級就慢慢脫離繪本了。但是這也不是絕對。某些繪本裡文字無法傳達的意思,圖畫可以傳達出來。高年級的孩子一樣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繪本讀物。

最新文章
汉鼎图书馆馆长:绘本阅读的三大误区
发表于
2019-07-12

很多家长都理所当然地认为绘本是小孩子才读的,早点读文字书才是「成熟」的标志。然而日本著名儿童图书作者松居直先生曾说,绘本是0-100岁都适合读的书。到底多大的孩子适合读绘本?绘本又应该怎么读呢?汉鼎书院图书馆馆长胡竞菲博士就带你扫清绘本阅读最常见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绘本比文字书低级


家长最常见的误区是觉得文字书比较高级,是大孩子或是成熟读者才有能力读的,而绘本相对来说,就略显「低级」,是专门写给小朋友的。然而,如果从出版业界的运作流程上看,事实并非如此。一本绘本从雏形到出版,离不开绘本的文字作者、插画家和出版编辑进行大量的沟通和磨合。尤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一本绘本想要正式出版,是需要经过极其严格的筛选的,而筛选的标准相较于文字书来说则更为严格。很多人认为绘本是画家先把插画画好,再配上文字。而实际上,绘本是文字先行。数以万计的作家会把文字素材寄到出版社,经过出版方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后,才从千百件作品中「大浪淘金」选出一篇值得做成绘本的文字稿。紧接着,出版方又会选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通过试读绘本文字稿的雏型、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并听取他们的反馈,来一遍遍修改绘本文字,直至它被雕琢到一点问题都没有。其后出版社才会去找插画家配图。由此可见,虽然绘本最吸引人的是图片,但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反而是经千锤百炼的文字



例如Geronimo Stilton: down and out down underCat, you better come home这两本,都是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的读物。我们都以第21页为例,你会发现在Geronimo Stilton书中,尽管有些生词,但是孩子很容易就能从上下文中猜出意思。再看Cat绘本的第21页,第一句就用了圣诞老人的典故,但它并没有明确写圣诞老人(「Santa Claus」),而是说「像圣尼古拉斯一样把礼物给出去」(「She gave away gifts like she was Saint Nicholas.」)。后面又出现了翻译成「鸟喙」的「bill」、代表「井」的「well」和需要结合上文译为「荒诞老人」的合成词「ridicholas」。如果没有人指点的话,孩子很难弄清楚是什么。接下来的「growl」和「hornedowl」都是平时比较少说、较为书面的表达。而后面的「O cat, you bettercome home」是个不规范用法,读过很多书的读者马上就会意识到,为了照顾到朗读节奏,「'd」被「牺牲」掉了。所以可以看到,绘本中仅仅几行字,已经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了。



误区二:绘本也就图画吸引人,孩子从文字里根本学不到啥


绘本的文字种类非常多,既可典雅又能花哨,而文字书的文字口味却非常一致。这是因为,文字书是为了让孩子学会速读,而不在于打造孩子对细腻文字的把握。这也是很多家长在急于推孩子从绘本进入文字书时,常常忽略的。即便一本绘本在大人看来,并没有很难的内容,但是它的韵律、词汇的选择实际上都是经过出版社和作者一轮又一轮打磨的,对孩子语感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哪怕是刚刚提到的,看上去不那么标准的语言,其实也是有良苦用心的。比如Back ofthe bus的绘本中,大量地用「ain't」,「 somethin'」,「feelin'」, 「we in trouble」等黑人的发音及表达方式,向孩子们展示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说英语的。这种语言,相较于文字书上中规中矩的语句,更为鲜活也更有生命力



而绘本中,也不乏典雅之作,当中的书面用语常常让人感觉雅正不俗、精妙得体、传神有力。一本几十页的绘本,当中典雅的词汇,可以远远超出上百页的文字书。所以相对来说,绘本对孩子语感的培养「性价比」更高一些,而读文字书就没这么「划算」了——要么得研读名著,要么凭借大量阅读积累起来。



另外,作为有经验的编辑,他会选取最合适、最贴近文字风格的画家来为绘本配图,所以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做到文图并茂、相得益彰,孩子的审美品位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得到培养。很多家长总觉得小孩子看绘本是很低级的行为,所以他们也不会深入了解绘本市场。而一旦他们对绘本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完全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就和人类最经典的艺术界一样,各种风格都有,孩子能非常自然地打小就从绘本当中接触并接轨上艺术大世界了



误区三:文字书难,所以早点读文字书才是最好的


从阅读习惯和固有观念上看,孩子一旦读了文字书后,不太会回头阅读绘本。一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快速阅读,不太可能会慢下来边读边参照绘画。其次,一旦习惯了阅读比较粗糙的文字书后,让他再去精心品味绘本中的每一个字就比较困难了。哪怕是同一本文字书,习惯了快速阅读的孩子也是不太愿意放慢节奏,细细品味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这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家长要在孩子小的时候,通过亲子阅读绘本,养成好习惯、好品味



另外,非常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家长一旦看到孩子能自己读书了,就再也不管他阅读了,纷纷感言「太好了,终于可以放手了」,这不也是他们推孩子尽早读文字书的目的之一吗?然而,这种想法不仅助长了家长不再指导孩子进行精细阅读的风气,还意味着父母损失了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大好机会——他们很难再有机会指导孩子如何体会句子的意思、作者用字用词的深意。我见过很多孩子,在阅读文字书时遇到不懂的词汇就直接跳过去,当然,他们结合上下文很容易猜出来意思。但是绘本或是名著书籍中每一个词都相当凝练,甚至一个词能隐含好几层意思,不去仔细分析孩子根本看不出来。这项工作,孩子是无法独立完成的,是需要家长揭示并解释给他听的。



再者,很多高级绘本描述的故事也与历史、社会问题分不开。它们的切入点较深,话题也往往能与IB理念挂钩,旨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例如国外二三年级孩子的绘本When Jessie came acrossthe sea讲述的是欧洲人移民美国的故事。当时欧洲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群欧洲人为什么选择美国、他们途中发生了什么、当时美国吸纳了多少移民、移民的后代又如何等等这类话题,是外国孩子必然要掌握的。但是对于中国孩子来说,如果平时没有阅读过类似的书,他是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内容的。而当他读中学在课堂上学习到「移民」这个热门话题时,他会觉得脑袋突然被抛来的大球砸中——「为什么我要接这个球?这和我没啥关系啊!」然后学生就会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抄下来,但他实际上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学完后也会立马忘了。这就是他小时候读书读得不够、阅读只关注身边的话题,越大就会越对全球视野类的话题有不适应感。要知道,国际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从英美而来,当中带着外国人观念的内容一下子砸在学生脑袋上,他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如果孩子小时候就能接触到比较高阶的绘本书、和这些观念接上轨,哪怕对故事背后的背景一知半解,等他大了学习国际课程照样能如鱼得水。如果家长让孩子过早独立阅读,这类高级绘本书十有八九不会出现在他的书单中的



至于什么时候该帮孩子从绘本转入文字书的阅读,我认为家长不需要过于强求。孩子一旦绘本读得够多了,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提升,自然而然会想从文字书的字里行间攫取更多的精神和意义,而不是仍依赖图画。一般来说,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孩子会慢慢由绘本转向文字书,三四年级就慢慢脱离绘本了。但是这也不是绝对。某些绘本里文字无法传达的意思,图画可以传达出来。高年级的孩子一样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绘本读物。

Latest Articles
漢鼎圖書館館長:繪本閱讀的三大誤區
Published on
Jul 12, 2019
Chinese version only

很多家長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繪本是小孩子才讀的,早點讀文字書才是「成熟」的標誌。然而日本著名儿童图书作者松居直先生曾说,绘本是0-100岁都适合读的书。到底多大的孩子適合讀繪本?繪本又應該怎麼讀呢?漢鼎書院圖書館館長胡競菲博士就帶你掃清繪本閱讀最常見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繪本比文字書低級


家長最常見的誤區是覺得文字書比較高級,是大孩子或是成熟讀者才有能力讀的,而繪本相對來說,就略顯「低級」,是專門寫給小朋友的。然而,如果從出版業界的運作流程上看,事實並非如此。一本繪本從雛形到出版,離不開繪本的文字作者、插畫家和出版編輯進行大量的溝通和磨合。尤其在英美等發達國家,一本繪本想要正式出版,是需要經過極其嚴格的篩選的,而篩選的標準相較於文字書來說則更為嚴格。很多人認為繪本是畫家先把插畫畫好,再配上文字。而實際上,繪本是文字先行。數以萬計的作家會把文字素材寄到出版社,經過出版方一輪又一輪的篩選後,才從千百件作品中「大浪淘金」選出一篇值得做成繪本的文字稿。緊接著,出版方又會選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通過試讀繪本文字稿的雛型、觀察孩子們的表情並聽取他們的反饋,來一遍遍修改繪本文字,直至它被雕琢到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後出版社才會去找插畫家配圖。由此可見,雖然繪本最吸引人的是圖片,但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反而是經千錘百煉的文字



例如Geronimo Stilton: down and out down underCat, you better come home這兩本,都是適合小學一二年級的讀物。我們都以第21頁為例,你會發現在Geronimo Stilton書中,儘管有些生詞,但是孩子很容易就能從上下文中猜出意思。再看Cat繪本的第21頁,第一句就用了聖誕老人的典故,但它並沒有明確寫聖誕老人(「Santa Claus」),而是說「像聖尼古拉斯一樣把禮物給出去」(「She gave away gifts like she was Saint Nicholas.」)。後面又出現了翻譯成「鳥喙」的「bill」、代表「井」的「well」和需要結合上文譯為「荒誕老人」的合成詞「ridicholas」。如果沒有人指點的話,孩子很難弄清楚是什麼。接下來的「growl」和「hornedowl」都是平時比較少說、較為書面的表達。而後面的「O cat, you bettercome home」是個不規範用法,讀過很多書的讀者馬上就會意識到,為了照顧到朗讀節奏,「'd」被「犧牲」掉了。所以可以看到,繪本中僅僅幾行字,已經涉及到很多的知識點了。



誤區二:繪本也就圖畫吸引人,孩子從文字裡根本學不到啥


繪本的文字種類非常多,既可典雅又能花哨,而文字書的文字口味卻非常一致。這是因為,文字書是為了讓孩子學會速讀,而不在於打造孩子對細膩文字的把握。這也是很多家長在急於推孩子從繪本進入文字書時,常常忽略的。即便一本繪本在大人看來,並沒有很難的內容,但是它的韻律、詞彙的選擇實際上都是經過出版社和作者一輪又一輪打磨的,對孩子語感的形成發揮著重要作用。哪怕是剛剛提到的,看上去不那麼標準的語言,其實也是有良苦用心的。比如Back ofthe bus的繪本中,大量地用「ain't」,「 somethin'」,「feelin'」, 「we in trouble」等黑人的發音及表達方式,向孩子們展示世界各地的人是如何說英語的。這種語言,相較於文字書上中規中矩的語句,更為鮮活也更有生命力



而繪本中,也不乏典雅之作,當中的書面用語常常讓人感覺雅正不俗、精妙得體、傳神有力。一本幾十頁的繪本,當中典雅的詞彙,可以遠遠超出上百頁的文字書。所以相對來說,繪本對孩子語感的培養「性價比」更高一些,而讀文字書就沒這麼「划算」了——要麼得研讀名著,要麼憑藉大量閱讀積累起來。



另外,作為有經驗的編輯,他會選取最合適、最貼近文字風格的畫家來為繪本配圖,所以他們能最大程度上做到文圖並茂、相得益彰,孩子的審美品位在潛移默化中也能得到培養。很多家長總覺得小孩子看繪本是很低級的行為,所以他們也不會深入瞭解繪本市場。而一旦他們對繪本有所瞭解,就會發現這完全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市場,就和人類最經典的藝術界一樣,各種風格都有,孩子能非常自然地打小就從繪本當中接觸並接軌上藝術大世界了



誤區三:文字書難,所以早點讀文字書才是最好的


從閱讀習慣和固有觀念上看,孩子一旦讀了文字書後,不太會回頭閱讀繪本。一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快速閱讀,不太可能會慢下來邊讀邊參照繪畫。其次,一旦習慣了閱讀比較粗糙的文字書後,讓他再去精心品味繪本中的每一個字就比較困難了。哪怕是同一本文字書,習慣了快速閱讀的孩子也是不太願意放慢節奏,細細品味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這也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家長要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親子閱讀繪本,養成好習慣、好品味



另外,非常現實的情況是,很多家長一旦看到孩子能自己讀書了,就再也不管他閱讀了,紛紛感言「太好了,終於可以放手了」,這不也是他們推孩子盡早讀文字書的目的之一嗎?然而,這種想法不僅助長了家長不再指導孩子進行精細閱讀的風氣,還意味著父母損失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大好機會——他們很難再有機會指導孩子如何體會句子的意思、作者用字用詞的深意。我見過很多孩子,在閱讀文字書時遇到不懂的詞彙就直接跳過去,當然,他們結合上下文很容易猜出來意思。但是繪本或是名著書籍中每一個詞都相當凝練,甚至一個詞能隱含好幾層意思,不去仔細分析孩子根本看不出來。這項工作,孩子是無法獨立完成的,是需要家長揭示並解釋給他聽的。



再者,很多高級繪本描述的故事也與歷史、社會問題分不開。它們的切入點較深,話題也往往能與IB理念掛鉤,旨在從小培養孩子的全球視野。例如國外二三年級孩子的繪本When Jessie came acrossthe sea講述的是歐洲人移民美國的故事。當時歐洲發生了什麼事情、這群歐洲人為什麼選擇美國、他們途中發生了什麼、當時美國吸納了多少移民、移民的後代又如何等等這類話題,是外國孩子必然要掌握的。但是對於中國孩子來說,如果平時沒有閱讀過類似的書,他是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內容的。而當他讀中學在課堂上學習到「移民」這個熱門話題時,他會覺得腦袋突然被拋來的大球砸中——「為什麼我要接這個球?這和我沒啥關係啊!」然後學生就會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抄下來,但他實際上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這些內容,學完後也會立馬忘了。這就是他小時候讀書讀得不夠、閱讀只關注身邊的話題,越大就會越對全球視野類的話題有不適應感。要知道,國際課程的教材大多是從英美而來,當中帶著外國人觀念的內容一下子砸在學生腦袋上,他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所以如果孩子小時候就能接觸到比較高階的繪本書、和這些觀念接上軌,哪怕對故事背後的背景一知半解,等他大了學習國際課程照樣能如魚得水。如果家長讓孩子過早獨立閱讀,這類高級繪本書十有八九不會出現在他的書單中的



至於什麼時候該幫孩子從繪本轉入文字書的閱讀,我認為家長不需要過於強求。孩子一旦繪本讀得夠多了,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提升,自然而然會想從文字書的字裡行間攫取更多的精神和意義,而不是仍依賴圖畫。一般來說,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孩子會慢慢由繪本轉向文字書,三四年級就慢慢脫離繪本了。但是這也不是絕對。某些繪本裡文字無法傳達的意思,圖畫可以傳達出來。高年級的孩子一樣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繪本讀物。

Sorry,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We've noticed you're currently using an old version of IE.
We really recommend you update your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