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
sc
en
最新文章
從應試教育到國際課程,他實力演繹學霸的逆襲
發表於
2018-10-19

在漢鼎書院引以為傲的師資中,不乏博士、教授、科學家,他們往往都是學生時代的「學霸」、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而這裡還有一位老師,他曾是內地應試教育浸潤下的翹楚,又轉學來港單挑國際文憑課程(IBDP),並最終以壓倒性的高分考入了頂級學府——香港大學。學成歸來後的他,加入了漢鼎書院的中文部,被學生譽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出口成章」。你以為這位老師的求學生涯一直這麼平坦?快來聽聽趙嘉偉老師講述在傳統的中式教育和先進的國際課程體系碰撞下,如何逆風翻盤、向陽而生。



十七歲之前,趙老師在上海接受傳統的中式教育:市重點初高中、火箭班中的佼佼者,寥寥幾字得以概括他優異的學習成績。而後趙老師舉家移民香港,素有主見的他在對比了香港本地教育和國際教育後,毅然選擇了修讀國際課程。談及當時的原因,趙老師解釋道,香港本地教育和內地的教育體制一樣,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始終是以應試為主、分數為導向,埋沒了學生其他方面的天賦。而當時年輕氣盛的他,則想挑戰一下傳說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國際課程,盡展所長。



然而,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的截然不同,讓當時的趙老師覺得剛轉學就入了個「大坑」。所幸得益于在上海小學、初高中打下的扎實基礎,令他能夠在快速適應國際課程體系後再次名列前茅。「基礎就像武學秘籍的口訣一樣,看似平淡無奇,但是背了、打好了扎實的根基,以後要用之時,一下子就噴湧而出了。」趙老師以他學習IB高中數學的微積分為例,「之前雖然從沒接觸過微積分,但是數學說到底還是講求邏輯思維能力,微積分裡很多公式、知識點都可以用到以前學到的基礎。」而對於其他學科,趙老師說也是同理,「只有根扎實了,枝葉才會長得茂盛」。



漢鼎書院有不少從內地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跳轉而來的學生,趙老師笑言或多或少都能發現自己當年的影子。也正因此,讓他更能感同身受,幫助這些學生順利渡過焦慮的適應期。



對中考英文差兩分拿到滿分的趙老師來說,來香港國際學校讀書最大的挑戰仍然是語言關。內地傳統教育體制下,孩子們英文詞匯量小、閱讀能力薄弱,更不用說聽力和口語了。而在香港的國際學校,除了中文課,其他課大多是全英文教學。這讓當時年僅17歲便轉學修讀IBDP的趙老師一籌莫展,初來乍到、懵懂不知所措的他直言碰到些核心詞匯更是不知作何解。「內地同年級的學生當時能寫150字的英文作文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這邊直接就是讀莎士比亞作品了,這跨度大得讓我如墜深淵。」趙老師說,「老師上課的指令我都能聽懂,但是一遇到數學、科學專有詞匯就傻眼了,只能聯繫上下文猜。」而輪到自己上課用英文回答老師問題時,更是「有千言萬語卻不知該從何說起的感覺」。



剛轉學就遇到如此大的挑戰,這對常年浸泡在應試教育體系中的「趙學霸」來說,是一次極大的衝擊。「當時每天都感到焦慮、無助、彷徨和挫敗。」儘管轉學之路並非平坦,但卻並未磨損趙老師奮發進取的銳氣和勇氣。相反,這位昔日的學霸奮起直追,僅用了短短的三個月,就渡過了適應期,並再次在他國際課程的學業中稱霸一方。



談及那三個月「鳳凰涅磐」的經歷,作為「過來人」的趙老師給出了兩點建議。「首先要攻克的必定是語言關,破了語言關,那大家都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因為大家講的都是同一種語言——思維,而思維是沒有語言之分的。」趙老師解釋道,不論是中文教學還是英文授課,各科的概念、內核是一樣的。不少轉學的孩子不是學習能力不行,而是語言上出現了短板,才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這種情況下,除了平時要多花些時間多讀、多背、多練,掌握各科核心英文詞匯以外,上課時還得多動動腦筋、參與到課堂中。「要心甘情願、下定決心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切忌不要因為語言不行、聽不懂,就自暴自棄,書不看了,功課也不做了,上課就一直放空。聽不懂的可以聯繫老師的指令和上下文,猜猜那些核心詞匯的含義。」趙老師建議道,「如果本身的知識基礎不太牢固,那課後多努力去理解概念和題目裡的邏輯。」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享受國際課程教育就意味著完全的自由放縱。而「端正學習態度,多反思」是趙老師給出的第二條建議。不少老師對剛轉學的孩子都會在課上多加留意或者不時進行些測試,目的是幫助他們更高效地投入課堂。可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卻是在「受折磨」。「學生在更上一層樓的時候,老師會給他們提供梯子和扶持,但最終抬腳的還是他們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認真對待學業,外界給再多梯子也沒用。」趙老師說。



上海和香港的學習經歷使趙老師深刻體會到中西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的優劣,也使他立志要將中西方教育的優點和特色融合、改進、發揚;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熱情和初心——教育事業。



秉承著和漢鼎書院同樣重視學生中文基礎教育的理念,趙老師加入了漢鼎中文部大家庭。漢鼎所推行的雖是與時俱進的國際課程,而中文課又要求讀中國古代經典,但在趙老師看來,兩者不但沒有絲毫衝突,反而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用文言文書寫的古代經典,文字可能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了,但裡面的智慧永不過時。」趙老師說,「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都能廣泛地融入我們現在的語境——學習進修、為人處世、企業管理、治民治國。」飽讀詩書的他更以IB國際課程要培養的學習者特徵為例,指出在中國古代經典裡都能找到相關描述。


  • Inquirers——「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Thinker——「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Knowledgeable——「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Caring——「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Principled——「言必信,行必果。」
  • Reflective——「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Balanced——「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Risk-takers——「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Open-minded——「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Communicators——「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


對於中文學習,趙老師不求學生能出口成章,而是希望孩子們通過學習中文,形成強勢的思維語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很多人可能只在學生時代會去系統學習中文,之後升讀國際大學也許就再也不碰中文了。但是雁過留痕,學習中文的印記,會影響一個人的境界和談吐——腹有詩書氣自華。」趙老師繼續道,修讀國際課程、放眼國際的前提是要有一個文化的根本。「對於從小就四處漂泊、求學的孩子來說,他們時常在文化的夾層中難以自我定位,對自己華人或華裔身份認同的困惑尤為明顯。」因此根植中國、扎實的中文根基配合展望全球的國際課程,才是最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



談到學好中文的竅門,在趙老師看來不外乎多讀、多背、多動筆。漢鼎書院一周有三節中文晨讀課,要求孩子們誦讀經典,如童謠、童詩、唐詩、宋詞、元曲、散文等,在反復的吟誦、咀嚼、品味中,孩子們可以體會到中文的韻律美,日積月累,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只有理解了才會記得更牢固。若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背了等於沒背,學習效率低下不說,還易產生厭倦的情緒。」趙老師如是說。在他的晨讀課上,學生會被點名要求釋義所誦的經典,這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背誦速度,還能增進學習效果。



而多動筆,除了學生要勤於記筆記之外,還包括運用各種寫作形式歷練自己的文字能力。在趙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從寫信、補充課文、改編文章,到寫小說、撰寫劇本,多樣化的練筆形式幫助他們開闊了思維、激發了創作欲。從孩子們交上來的一篇篇練筆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寫作的熱情——只要求1000字的改寫,他們往往能寫到3000多字。



作為一位昔日的IB學生,現在執教於國際課程學校,自然要將先進的國際課程理念融入課堂。趙老師直言學習中文有時很枯燥,但是作為敢想敢做的80後,怎可少得了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呢?下期關於「國際課程學校中文課教學大法」的推送,我們繼續鎖定趙老師呐!(劇透:趙老師可是為了配合中文教學,設計了一套遊戲,真的像LOL一樣可以做任務、打BOSS哦~)


最新文章
从应试教育到国际课程,他实力演绎学霸的逆袭
发表于
2018-10-19

在汉鼎书院引以为傲的师资中,不乏博士、教授、科学家,他们往往都是学生时代的“学霸”、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而这里还有一位老师,他曾是内地应试教育浸润下的翘楚,又转学来港单挑国际文凭课程(IBDP),并最终以压倒性的高分考入了顶级学府——香港大学。学成归来后的他,加入了汉鼎书院的中文部,被学生誉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你以为这位老师的求学生涯一直这么平坦?快来听听赵嘉伟老师讲述在传统的中式教育和先进的国际课程体系碰撞下,如何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十七岁之前,赵老师在上海接受传统的中式教育:市重点初高中、火箭班中的佼佼者,寥寥几字得以概括他优异的学习成绩。而后赵老师举家移民香港,素有主见的他在对比了香港本地教育和国际教育后,毅然选择了修读国际课程。谈及当时的原因,赵老师解释道,香港本地教育和内地的教育体制一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始终是以应试为主、分数为导向,埋没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而当时年轻气盛的他,则想挑战一下传说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课程,尽展所长。



然而,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截然不同,让当时的赵老师觉得刚转学就入了个“大坑”。所幸得益于在上海小学、初高中打下的扎实基础,令他能够在快速适应国际课程体系后再次名列前茅。“基础就像武学秘籍的口诀一样,看似平淡无奇,但是背了、打好了扎实的根基,以后要用之时,一下子就喷涌而出了。”赵老师以他学习IB高中数学的微积分为例,“之前虽然从没接触过微积分,但是数学说到底还是讲求逻辑思维能力,微积分里很多公式、知识点都可以用到以前学到的基础。”而对于其他学科,赵老师说也是同理,“只有根扎实了,枝叶才会长得茂盛”。



汉鼎书院有不少从内地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跳转而来的学生,赵老师笑言或多或少都能发现自己当年的影子。也正因此,让他更能感同身受,帮助这些学生顺利渡过焦虑的适应期。



对中考英文差两分拿到满分的赵老师来说,来香港国际学校读书最大的挑战仍然是语言关。内地传统教育体制下,孩子们英文词汇量小、阅读能力薄弱,更不用说听力和口语了。而在香港的国际学校,除了中文课,其他课大多是全英文教学。这让当时年仅17岁便转学修读IBDP的赵老师一筹莫展,初来乍到、懵懂不知所措的他直言碰到些核心词汇更是不知作何解。“内地同年级的学生当时能写150字的英文作文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边直接就是读莎士比亚作品了,这跨度大得让我如坠深渊。”赵老师说,“老师上课的指令我都能听懂,但是一遇到数学、科学专有词汇就傻眼了,只能联系上下文猜。”而轮到自己上课用英文回答老师问题时,更是“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从何说起的感觉”。



刚转学就遇到如此大的挑战,这对常年浸泡在应试教育体系中的“赵学霸”来说,是一次极大的冲击。“当时每天都感到焦虑、无助、彷徨和挫败。”尽管转学之路并非平坦,但却并未磨损赵老师奋发进取的锐气和勇气。相反,这位昔日的学霸奋起直追,仅用了短短的三个月,就渡过了适应期,并再次在他国际课程的学业中称霸一方。



谈及那三个月“凤凰涅盘”的经历,作为“过来人”的赵老师给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攻克的必定是语言关,破了语言关,那大家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大家讲的都是同一种语言——思维,而思维是没有语言之分的。”赵老师解释道,不论是中文教学还是英文授课,各科的概念、内核是一样的。不少转学的孩子不是学习能力不行,而是语言上出现了短板,才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这种情况下,除了平时要多花些时间多读、多背、多练,掌握各科核心英文词汇以外,上课时还得多动动脑筋、参与到课堂中。“要心甘情愿、下定决心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切忌不要因为语言不行、听不懂,就自暴自弃,书不看了,功课也不做了,上课就一直放空。听不懂的可以联系老师的指令和上下文,猜猜那些核心词汇的含义。”赵老师建议道,“如果本身的知识基础不太牢固,那课后多努力去理解概念和题目里的逻辑。”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享受国际课程教育就意味着完全的自由放纵。而“端正学习态度,多反思”是赵老师给出的第二条建议。不少老师对刚转学的孩子都会在课上多加留意或者不时进行些测试,目的是帮助他们更高效地投入课堂。可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却是在“受折磨”。“学生在更上一层楼的时候,老师会给他们提供梯子和扶持,但最终抬脚的还是他们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认真对待学业,外界给再多梯子也没用。”赵老师说。



上海和香港的学习经历使赵老师深刻体会到中西两种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的优劣,也使他立志要将中西方教育的优点和特色融合、改进、发扬;同时,他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和初心——教育事业。



秉承着和汉鼎书院同样重视学生中文基础教育的理念,赵老师加入了汉鼎中文部大家庭。汉鼎所推行的虽是与时俱进的国际课程,而中文课又要求读中国古代经典,但在赵老师看来,两者不但没有丝毫冲突,反而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用文言文书写的古代经典,文字可能已经不是这个时代的了,但里面的智慧永不过时。”赵老师说,“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都能广泛地融入我们现在的语境——学习进修、为人处世、企业管理、治民治国。”饱读诗书的他更以IB国际课程要培养的学习者特征为例,指出在中国古代经典里都能找到相关描述。

  • Inquirers——“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Thinker——“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Knowledgeable——“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Caring——“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Principled——“言必信,行必果。”
  • Reflective——“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Balance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Risk-takers——“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Open-minded——“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Communicators——“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

对于中文学习,赵老师不求学生能出口成章,而是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中文,形成强势的思维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很多人可能只在学生时代会去系统学习中文,之后升读国际大学也许就再也不碰中文了。但是雁过留痕,学习中文的印记,会影响一个人的境界和谈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赵老师继续道,修读国际课程、放眼国际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文化的根本。“对于从小就四处漂泊、求学的孩子来说,他们时常在文化的夹层中难以自我定位,对自己华人或华裔身份认同的困惑尤为明显。”因此根植中国、扎实的中文根基配合展望全球的国际课程,才是最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



谈到学好中文的窍门,在赵老师看来不外乎多读、多背、多动笔。汉鼎书院一周有三节中文晨读课,要求孩子们诵读经典,如童谣、童诗、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等,在反复的吟诵、咀嚼、品味中,孩子们可以体会到中文的韵律美,日积月累,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理解了才会记得更牢固。若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背了等于没背,学习效率低下不说,还易产生厌倦的情绪。”赵老师如是说。在他的晨读课上,学生会被点名要求释义所诵的经典,这不但提高了孩子们的背诵速度,还能增进学习效果。



而多动笔,除了学生要勤于记笔记之外,还包括运用各种写作形式历练自己的文字能力。在赵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从写信、补充课文、改编文章,到写小说、撰写剧本,多样化的练笔形式帮助他们开阔了思维、激发了创作欲。从孩子们交上来的一篇篇练笔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写作的热情——只要求1000字的改写,他们往往能写到3000多字。



作为一位昔日的IB学生,现在执教于国际课程学校,自然要将先进的国际课程理念融入课堂。赵老师直言学习中文有时很枯燥,但是作为敢想敢做的80后,怎可少得了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呢?下期关于“国际课程学校中文课教学大法”的推送,我们继续锁定赵老师呐!(剧透:赵老师可是为了配合中文教学,设计了一套游戏,真的像LOL一样可以做任务、打BOSS哦~)


Latest Articles
從應試教育到國際課程,他實力演繹學霸的逆襲
Published on
Oct 19, 2018
Chinese version only

在漢鼎書院引以為傲的師資中,不乏博士、教授、科學家,他們往往都是學生時代的「學霸」、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而這裡還有一位老師,他曾是內地應試教育浸潤下的翹楚,又轉學來港單挑國際文憑課程(IBDP),並最終以壓倒性的高分考入了頂級學府——香港大學。學成歸來後的他,加入了漢鼎書院的中文部,被學生譽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出口成章」。你以為這位老師的求學生涯一直這麼平坦?快來聽聽趙嘉偉老師講述在傳統的中式教育和先進的國際課程體系碰撞下,如何逆風翻盤、向陽而生。



十七歲之前,趙老師在上海接受傳統的中式教育:市重點初高中、火箭班中的佼佼者,寥寥幾字得以概括他優異的學習成績。而後趙老師舉家移民香港,素有主見的他在對比了香港本地教育和國際教育後,毅然選擇了修讀國際課程。談及當時的原因,趙老師解釋道,香港本地教育和內地的教育體制一樣,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始終是以應試為主、分數為導向,埋沒了學生其他方面的天賦。而當時年輕氣盛的他,則想挑戰一下傳說中以學生為中心的國際課程,盡展所長。



然而,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的截然不同,讓當時的趙老師覺得剛轉學就入了個「大坑」。所幸得益于在上海小學、初高中打下的扎實基礎,令他能夠在快速適應國際課程體系後再次名列前茅。「基礎就像武學秘籍的口訣一樣,看似平淡無奇,但是背了、打好了扎實的根基,以後要用之時,一下子就噴湧而出了。」趙老師以他學習IB高中數學的微積分為例,「之前雖然從沒接觸過微積分,但是數學說到底還是講求邏輯思維能力,微積分裡很多公式、知識點都可以用到以前學到的基礎。」而對於其他學科,趙老師說也是同理,「只有根扎實了,枝葉才會長得茂盛」。



漢鼎書院有不少從內地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跳轉而來的學生,趙老師笑言或多或少都能發現自己當年的影子。也正因此,讓他更能感同身受,幫助這些學生順利渡過焦慮的適應期。



對中考英文差兩分拿到滿分的趙老師來說,來香港國際學校讀書最大的挑戰仍然是語言關。內地傳統教育體制下,孩子們英文詞匯量小、閱讀能力薄弱,更不用說聽力和口語了。而在香港的國際學校,除了中文課,其他課大多是全英文教學。這讓當時年僅17歲便轉學修讀IBDP的趙老師一籌莫展,初來乍到、懵懂不知所措的他直言碰到些核心詞匯更是不知作何解。「內地同年級的學生當時能寫150字的英文作文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是這邊直接就是讀莎士比亞作品了,這跨度大得讓我如墜深淵。」趙老師說,「老師上課的指令我都能聽懂,但是一遇到數學、科學專有詞匯就傻眼了,只能聯繫上下文猜。」而輪到自己上課用英文回答老師問題時,更是「有千言萬語卻不知該從何說起的感覺」。



剛轉學就遇到如此大的挑戰,這對常年浸泡在應試教育體系中的「趙學霸」來說,是一次極大的衝擊。「當時每天都感到焦慮、無助、彷徨和挫敗。」儘管轉學之路並非平坦,但卻並未磨損趙老師奮發進取的銳氣和勇氣。相反,這位昔日的學霸奮起直追,僅用了短短的三個月,就渡過了適應期,並再次在他國際課程的學業中稱霸一方。



談及那三個月「鳳凰涅磐」的經歷,作為「過來人」的趙老師給出了兩點建議。「首先要攻克的必定是語言關,破了語言關,那大家都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因為大家講的都是同一種語言——思維,而思維是沒有語言之分的。」趙老師解釋道,不論是中文教學還是英文授課,各科的概念、內核是一樣的。不少轉學的孩子不是學習能力不行,而是語言上出現了短板,才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這種情況下,除了平時要多花些時間多讀、多背、多練,掌握各科核心英文詞匯以外,上課時還得多動動腦筋、參與到課堂中。「要心甘情願、下定決心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切忌不要因為語言不行、聽不懂,就自暴自棄,書不看了,功課也不做了,上課就一直放空。聽不懂的可以聯繫老師的指令和上下文,猜猜那些核心詞匯的含義。」趙老師建議道,「如果本身的知識基礎不太牢固,那課後多努力去理解概念和題目裡的邏輯。」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享受國際課程教育就意味著完全的自由放縱。而「端正學習態度,多反思」是趙老師給出的第二條建議。不少老師對剛轉學的孩子都會在課上多加留意或者不時進行些測試,目的是幫助他們更高效地投入課堂。可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卻是在「受折磨」。「學生在更上一層樓的時候,老師會給他們提供梯子和扶持,但最終抬腳的還是他們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認真對待學業,外界給再多梯子也沒用。」趙老師說。



上海和香港的學習經歷使趙老師深刻體會到中西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理念的優劣,也使他立志要將中西方教育的優點和特色融合、改進、發揚;同時,他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熱情和初心——教育事業。



秉承著和漢鼎書院同樣重視學生中文基礎教育的理念,趙老師加入了漢鼎中文部大家庭。漢鼎所推行的雖是與時俱進的國際課程,而中文課又要求讀中國古代經典,但在趙老師看來,兩者不但沒有絲毫衝突,反而是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用文言文書寫的古代經典,文字可能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了,但裡面的智慧永不過時。」趙老師說,「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都能廣泛地融入我們現在的語境——學習進修、為人處世、企業管理、治民治國。」飽讀詩書的他更以IB國際課程要培養的學習者特徵為例,指出在中國古代經典裡都能找到相關描述。


  • Inquirers——「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Thinker——「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Knowledgeable——「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Caring——「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Principled——「言必信,行必果。」
  • Reflective——「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Balanced——「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Risk-takers——「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Open-minded——「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Communicators——「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


對於中文學習,趙老師不求學生能出口成章,而是希望孩子們通過學習中文,形成強勢的思維語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情趣。「很多人可能只在學生時代會去系統學習中文,之後升讀國際大學也許就再也不碰中文了。但是雁過留痕,學習中文的印記,會影響一個人的境界和談吐——腹有詩書氣自華。」趙老師繼續道,修讀國際課程、放眼國際的前提是要有一個文化的根本。「對於從小就四處漂泊、求學的孩子來說,他們時常在文化的夾層中難以自我定位,對自己華人或華裔身份認同的困惑尤為明顯。」因此根植中國、扎實的中文根基配合展望全球的國際課程,才是最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



談到學好中文的竅門,在趙老師看來不外乎多讀、多背、多動筆。漢鼎書院一周有三節中文晨讀課,要求孩子們誦讀經典,如童謠、童詩、唐詩、宋詞、元曲、散文等,在反復的吟誦、咀嚼、品味中,孩子們可以體會到中文的韻律美,日積月累,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只有理解了才會記得更牢固。若是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背了等於沒背,學習效率低下不說,還易產生厭倦的情緒。」趙老師如是說。在他的晨讀課上,學生會被點名要求釋義所誦的經典,這不但提高了孩子們的背誦速度,還能增進學習效果。



而多動筆,除了學生要勤於記筆記之外,還包括運用各種寫作形式歷練自己的文字能力。在趙老師的課堂上,孩子們從寫信、補充課文、改編文章,到寫小說、撰寫劇本,多樣化的練筆形式幫助他們開闊了思維、激發了創作欲。從孩子們交上來的一篇篇練筆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寫作的熱情——只要求1000字的改寫,他們往往能寫到3000多字。



作為一位昔日的IB學生,現在執教於國際課程學校,自然要將先進的國際課程理念融入課堂。趙老師直言學習中文有時很枯燥,但是作為敢想敢做的80後,怎可少得了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呢?下期關於「國際課程學校中文課教學大法」的推送,我們繼續鎖定趙老師呐!(劇透:趙老師可是為了配合中文教學,設計了一套遊戲,真的像LOL一樣可以做任務、打BOSS哦~)


Sorry, your browser is out of date

We've noticed you're currently using an old version of IE.
We really recommend you update your browser.